看明朝後期的史書時,你需要忘記官職的品級,否則腦子容易燒。
比如《明穆宗實錄》卷十一有這麼一句話:升浙江布政使劉慤為太僕寺卿。
如果你去翻《明史·職官志》,它會告訴你,布政司的左右布政使從二品,太僕寺的太僕寺卿從三品。好,現在壓力給到你,解釋一下浙江布政使劉慤為太僕寺卿的“升”怎麼解釋。
而且你不要以為這隻是個例,這樣的事情我能找出一籮筐。萬曆二年九月十八,升浙江右布政鄭雒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山西,布政使從二品,佥都禦史正四品;萬曆十七年五月二十一升山東布政司左布政使徐元氣為南京光祿寺卿,布政使從二品,南京光祿寺卿和光祿寺卿一樣,從三品;萬曆四十年四月初十升湖廣布政司參議周汝登為南京尚寶司卿,布政司參議從四品,南京尚寶司卿正五品。
而在明朝後期的敘事中,這就是“升”。
在明代官員升遷指南《品級考》裡,布政使的轉遷通道有這麼一條:左升副都禦史(在外巡撫間亦升佥都禦史)、右升佥都禦史(在外巡撫間亦升副都禦史)。而這種左右布政使換成佥都、副都禦史巡撫地方,是從嘉靖二十五年開始的。
所以就會出現上邊說的,從二品的布政使會“升”正四品的佥都禦史、從三品的寺卿。
說會題干。
明代兵备道的标配职衔是按察司副使,正四品,低配是按察司佥事,正五品,高配是布政司參政,從三。如果在兵備的任上幹得不錯就可以升職不升官,比如本來你是按察司佥事整飭兵備,幹得好的,升按察司副使整飭兵備,負責的活還是那些,但本身職銜從正五品升到正四品。當然這種升職是可以一直持續下去的,佥事升副使,副使升參政,參政升按察使,按察使升布政使,這樣一路從正五品的兵備升到從二的兵備,還可以繼續,比如布政使升布政兼按察副使、布政使食正二品俸,都可以,比如我經常舉例子的陝西靖虜兵糧道岳萬階,他最後都刷到食正二品俸陝西布政司左布政使兼按察司副使了,但差遣還是兵備(陝西靖虜兵備兼糧務,故稱兵糧),我都很好奇他要是繼續幹下去再怎麼升,估計是就是左布政使兼按察司使了。
那麼巡按御史幾品呢?和監察禦史一樣,正七品。但還是那句話,研究晚明歷史需要忘掉品級這回事,因為巡按御史的標準升遷去向是入京擔任寺少卿,個別甚至直接可以擔任寺卿——這就跟左右布政使的升遷去向一樣了,有時候甚至可以直接升巡撫,比如遼東巡按御史熊廷弼當初就“議者即欲用為遼巡撫”。而兵備佥事升巡撫,起碼得從佥事升到副使,再從副使升到兵備參政,然後才轉巡撫,一般的轉遷五六次的也正常,比如朱紈擔任四川兵備副使之後,五遷至廣東左布政使,然後才擢右副都禦史,巡撫南、贛;郭應聘從威茂兵備副使到廣西巡撫,中間換了廣東參政、廣西按察使、廣西右布政使、廣西左布政使四次,他這已經是兩廣總督殷正茂力爭的結果了。
在明代後期的官場慣例中,巡按、巡撫雖然久在地方但仍然算京官,品級雖然低但是對應的地方轉遷職務要高,高很多,而巡按、巡撫本身掛的都察院御史銜,也讓他們和在京的監察禦史、六科給事中一樣屬於科道官員,在轉遷上更是有很大的特權。要知道萬歷時期,正七品的都給事中考滿九年可以直接外放從三品按察司參政,官升七級,但如此待遇卻是人人避而遠之,因為都給事中轉參政屬於京官轉外官,而且是從最有權勢的科道言官轉地方事務官,權勢大減,所以有“官升七級,勢減萬分”的說法。由此也可以看出,地方的兵備佥事是萬沒法與巡按御史同日而語的,他們倆不是一個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