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譜》(Shu'ab-i Panjgana),也叫《五世系》、《帝王系譜》(Ansab-i muluk),《阿拉伯、猶太、蒙古、拂郎、[1]中華五民族世系譜》。伊利汗國時期編纂,記載了前述五個民族(姑且稱之)的王臣世系譜,其中蒙古部分用蒙古文和波斯文寫成,其餘部分用波斯文寫成。本書中的蒙古世系最為詳細,不僅包括大量的成吉思汗後裔譜系,還有很多後妃、朝臣的情況。
該書可能出自拉施特之手,即拉施特所著的《史集》中散佚的第三卷《系譜集》。這個觀點是土耳其學者AV托幹(也是現在《五族譜》文獻的發現者)的主張,得到了余大鈞先生的支援。不過,日本學者杉山正明等則指出《五族譜》中有晚於拉施特時期的內容,而且風格和《史集》也略有差異,因此可能是拉施特先有編纂,後人又有編輯。
該書是1927年由托幹重新發現的,發現於土耳其的托普卡匹皇宮圖書館,現存的版本是抄本。根據托幹的研究,現存於土耳其的抄本,是十五世紀或者十六世紀的抄本,可能在中亞河中地區(即中亞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烏茲別克全境和哈薩克西南部)和呼羅珊地區抄錄的。不過,目前排印本還沒有問世,(但可能快了)。各國學者之間流傳的主要都是基於藏於托普卡匹皇宮圖書館的孤本製作的數位膠捲。
1962年,托幹再次撰文對《五族譜》及其研究進行了介紹,引起了學界更為廣泛的關注,相關研究也就此展開。尤其是日本學者的研究最為集中,赤本恆明是相關研究最多的學者,從文字比勘、書寫系統等等方面展開。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或許是《術赤系政權歷史的研究》(ジュチ政權歷史の研究)。國內也有不少學者涉足這個領域,北京大學有《五族譜》的研讀班,不少老師都曾參加。邱軼皓老師就基於《五族譜》作了很多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性。
① 標題:“×××圖像及宗室世系”(波斯文);② 標題:“×××與其宗室”(蒙古文);③ 圖像位置(無圖像);④ 標題:“他的諸將臣”(波斯文);⑤ 將臣名稱一欄(波斯文);⑥ 標題:他的皇后(波斯文);⑦ 皇后名稱一欄(波斯文);⑧ 標題:“他的妃妾”(波斯文);⑨ 妃妾名稱一欄(波斯文);⑩ 宗室世系表(蒙文、波斯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