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最後一卦為什麼不是水火既濟?而是水火未濟?
更新于:2025-04-03 00:42:21

未濟卦和結局遺憾有個鈴鐺的關係!

題主既然看易經,你乾卦總得看一眼吧。

你看一眼乾卦,你總得看一眼乾卦的卦辭吧?

用九,見群龍無首。

啥意思?

繼續大象辭:

象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什麼叫天德不可為首也?

就是首尾不可相分

日常中間我們所謂的圓滿大結局,這玩意兒就是“首尾相分”,一件事情從頭到尾捋順了,頭是頭,尾是尾,是不是聽起來很好?

很好個鈴鐺!

用事之人,若是不知道一切首尾,皆是權宜,那就是坑了自己又坑別人!

古今中外就沒有事情是有頭有尾的。

圖這個,就是死路。

朱元璋給自己長孫“拔刺”,大殺功臣,你說他有理嗎?

有啊!

霍光的例子都算是好的,你看看趙匡胤這個後周“忠心護主”的反賊,柴榮在的時候他有多盡忠,柴榮死後他就有多反逆。

所以抑制開國勛貴,歷代有之,但朱元璋做的是最絕的。

單胡惟庸、藍玉兩個案子,就誅殺3.5萬人。

殺人多只是個表像,重要的是以明朝為界限皇權開始追求自己的絕對完備

歷代帝王都要處理皇權和相權的關係。

但這個東西其實還是個表像。

相權其實代表了一種對集權的制衡——分權。

拿唐代的“草擬—審批”制度來說。

草擬這個活兒,是宰相做的,被稱之為墨敕。

儘管皇帝用“畫敕”(朱批)的方式,來審批這個草擬到底可不可以頒行。

但皇帝原則上是沒有草擬權的。

開元七年,唐玄宗曾經試圖自己通過“墨敕”來提拔舊部。

當時的宰相宋璟明確反對,要求通過制度提拔,玄宗妥協了。

更不要說到宋的共定國是了。

這個東西,其實已經有了憲政的影子。

一旦一個國是方針被制定了下來,不管是好是壞,你會發現宋朝的整個政治風雲都會圍繞這個問題展開。

北宋是王安石和宋神宗共定國是的熙寧變法。

後來支援也罷,反對也罷,整個北宋的興衰其實被這個事情定了性的。

南宋呢、高宗和秦檜對金共定國是的“紹興議和”,幾乎就斷送了南宋整個對外關係的積極有為的可能性。

所以,在明之前,皇權其實受到了相權為代表的官僚階層的極大限制的。

在明之後,皇權希望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畢竟不管是藩鎮割據,還是權臣禍國,從皇權的角度,似乎都和這該死的官僚體系並不能完全服從皇權有關。

所以,從明開始,皇權的至高無上(祖宗之法)開始極端化了。

大殺權臣,之所以要廣泛牽連,就是要藉機消除官僚體系中的士大夫因素。

皇權需要的官僚,用現代政治用語就是完全依賴皇權的職業官吏。

就像羅馬帝國的職業軍人對共和良家子的代替一樣。

皇權在漢尚能保存的“王霸雜用”的士大夫精神,到了明之後,就變成了對祖宗之法(祖制)的絕對服從。

這就是為什麼明朝言官制度看起來有多激烈,實質就有多依賴祖制的消極無能的原因。

唐的納諫制度的所有積極效應,都建立在士大夫的相對獨立之上,而明清兩朝的言官制度,在一種職業化的薰陶之下,早已成為了祖制的犬馬,哪裡還有任何“規敕皇帝過失”的作用。

啊……我發現我這歪的都已經歪到月球上了……

我扯了這麼多是想說明什麼呢?

我想說明從朱元璋開始,明清兩朝的皇權都在追求一個“圓滿”的解決皇權問題的方法。

弔詭的是,這幾乎是皇權作為一個歷史階段走向衰落的根本標誌。

皇權和相權的的糾紛,根本不是皇權的“麻煩”,而是皇權的生機。

如果調整這個糾紛的策略,變成了聲稱消滅一方,才能達成對另一方的成就——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一勞永逸的思維邏輯。

在易看來,這個邏輯是必死的。

為什麼?

因為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既濟卦的卦辭:初吉終亂

既濟卦實際上是從泰卦來的,泰的周流,在既濟卦那裡走到了一個圓滿的位置。

既濟卦所有的出路都在初九的爻辭:

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這句話其實說的就是首尾相接,而不是相分。

輪是坎首,尾是離初,既濟卦無咎,絕對不能指向圓滿,而必須是曳濡的相生相續。

一件事情,永遠不會在一件事情內部獲得有生機的完滿。

皇權在什麼時候開始走向一種內部完滿,也就是這個皇權走向死路的開始。

歐洲的皇權還在苟延殘喘,無非是因為他們自己的不完滿。

這就是既濟卦:

你只能求初級(內部的權宜),求終則必亂。

當然,這是站在維護皇權的角度上,非常消極的視角。

所以,從既濟上權衡,到上六就只能是“濡其首,厲”。

沒有始終,只能在初的狀態打轉。

所以,到了未濟卦,初六是怎麼說的?

初六,濡其尾,吝。

執著於一事情的完成的有頭有尾,就是“吝”。

一件事情在始終上的價值,不是在完成的圓滿之上,

因為事情的推進只有在初期的時候,才需要作為一個目標的“圓滿”

當一件事情做到終末,這件事情的生機,全部在——未濟。

歷史上,嚴格來說,沒有任何一個事情可以做到圓滿落幕

強求圓滿就只能是豐卦上六:

上六,豐其屋,蔀其家,閌其戶,閾其無人,三歲不覣,兇。

三歲不覣是無始終的象。

在事上求圓滿,就註定了“無始終”。

所以,圓滿之道只有一句老掉牙的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這就是未濟的上九:

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有孚失是,象辭里是“亦不知節也”。

是、節,全是確定的意思。

說白了就是具體的、確定的——收穫。

求圓滿,就是求生生。

求的就是首尾相續,而不是首尾相分。

這個求就落不到“事”,

實際上我在上一個謙卦里就說個這個[1],一句話:

未濟標註的就是——無成才能有終。

好了,媽呀!

這個問題可能是我回答問題里最亂的一個了吧???

為了說明對事的圓滿,我差點兒想要舉一個左派死化的例子是如何促使了新右翼的出現的……

那估計就更亂了……(っ °Д °;)っ

所以,我也不做最後總結了

到此為止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