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農民起義都發生在關東六國,秦本國為何沒發生起義?
更新于:2025-04-02 08:34:23

西元前209年農曆7月,在今安徽省大澤鄉鎮一帶,一支900人的軍隊因逢雨失期而產生了動搖。

是月,軍中的軍官發生火併,屯長陳勝和吳廣在衝突中殺死了尉官,並公佈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前者是王朝的合法繼承人“扶蘇”,後者是當年楚國的將軍“項燕”——並正式宣佈反抗朝廷。

其後,這支叛軍迅速向舊楚都陳邑移動,途徑的楚地士人也帶領民眾紛紛加入義軍。

至陳邑時,義軍的規模已經達到了數萬之眾,且還有600-700輛戰車及上千人的騎兵部隊。

與此同時,齊地士人、東楚士人也在當地起事回應。

圖為秦末農民起義的大致形勢。

大家只要在圖中找到陳邑的位置,就會發現一個重要資訊——

陳邑緊鄰舊魏地。

我們要知道,舊魏地是為天下最中央,在戰國時期幾乎是縱橫活動的樞紐,魏籍士人也因此變得尤其善於投機。

於是,魏籍士人迅速回應,諸如周文、周巿、武臣、陳餕、張耳等外籍士人先後起事,整個東魏地隨時沸騰。

在東魏地附逆後,叛潮以野火燎原之勢快速蔓延。

晉人以楚王的名義開始四處出擊,他們順著黃河湧入舊趙地,而後又湧入燕地,王朝在黃河中游、下游的統治迅速土崩瓦解。

截止到此為止,我們可以把秦王朝的疆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義軍活動及佔領的區域,另一部分為尚忠於朝廷的區域,然後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

其中:

義軍主要活動和佔領的區域主要在舊楚國、舊齊國、舊魏國、舊趙國、舊燕境內,舊韓國境內也有活動但未形成氣候,但要注意並非全境附逆;

尚忠於朝廷的區域主要在舊秦地、舊蜀地、舊巴地,但也有一些舊六國的區域。

具體來說——

在舊楚國的疆域中,東楚(長江下游一帶)、西楚(今河南省東南、山東省西南及安徽省一帶)為叛潮的發源地,而南楚無論是江漢一帶(戰國後期被秦國攻取)或巴東一帶(秦滅六國時被秦國攻取)都並未出現大規模附逆情況;

在舊趙國的疆域中,邯鄲、中山、代郡這些地區附逆嚴重,但太原一帶動靜要小很多;

在舊魏國的疆域中,東部領土(今河南省及山東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幾乎全部附逆,但西部領土(今山西省南部)則較為穩定;

齊、燕則全境附逆。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各個地區民眾對秦王朝的反感程度不一樣,表現為——齊、楚的反感最深,三晉主要是隨波逐流,秦人完全無所謂——這種觀點並不可取。

因為我們只要拿出地圖就會發現——

東楚、西楚兩地位於是鹹陽方面的斜對角,齊地則位於另一個斜對角,由於距離遙遠本來就容易發生叛亂;

東楚、西楚、齊地與位於中原的東魏地緊密相連,再加上魏籍士人又擅長投機,所以東魏地附逆也實屬正常;

東魏地處於天下的最中央,順著平原也就很容易蔓延到趙地的平原地帶和整個燕地;

南楚由於與中原有大別山之隔,故義軍不可能在第一時間蔓延至此;

西魏地、太原由於有太行山之隔,故義軍也不可能在第一時間蔓延至此;

巴地、蜀地的地理更為封閉,所以更難第一時間蔓延;

至於舊秦地根本就是朝廷所在的京畿地區,這個地區原本就不容易出現附逆情況。

截止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

在秦末農民起義中,舊秦地作為京畿地區,本身就不容易出現大規模叛亂;

西魏地、南楚、巴地、蜀地由於有地理格局,所以本來也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就拉入叛潮;

至於我們覺得上述地區有點特殊,主要是因為叛潮在東方的蔓延速度過快,才讓我們忽略了上述基本常識

這個就類似於——

在清末大起義中,南方、西北均出現了大規模反清的起義,東北也就旗人起義以作回應,但河北地區地區為什麼沒有出現一定規模的起義呢?

其實單純就是因為朝廷就在河北地區,首都及周邊地區本來就不容易出現起義,無論誰也不會認為清廷單不剝削河北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