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夏朝明明存在,外國人就是不承認,一個虛構的亞特蘭蒂斯外國人卻深信不疑?
更新于:2025-04-03 08:43:43
甲骨文的發現,中國的信史時代被重新定義為從商朝開始,大概 3700 年左右,什麼是信史時代?就是可以相信的歷史。

4000 多年前,地球溫度突變,溫度上升,導致很多冰川融化,進而引發全球河流泛濫,三皇五帝的時代以一場大洪水宣告終結。

當時中原部落是一片汪洋,和其他民族不一樣的是,在中國的傳說裡,我們最後不是被神給救了,而是自己治理了洪水。領頭的這個人叫做禹,也叫大禹,這也是另一個大家熟悉的故事,大禹治水。此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勞模,老婆孩子全都當不存在,一心一意地和洪水較勁。

《史記·夏本紀》裡面說他 「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整整十三年,不僅是不回家看春晚,就連經過家門,都不進去,說實話,這種事我自歎不如,做不到。但辛苦奮鬥是有回報的,西元前 2070 年,因為治水有功,五十三歲的大禹正式從五帝的最後一位帝王舜的手裡接過權杖,成了中原新的統治者。

因為他曾經被封為夏伯,所以他的王朝就以夏命名,都城在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夏縣,前有開啟三皇時代的華胥氏,後有終結五帝時代的夏王朝,於是華夏的稱呼正式形成。

中原勞模大禹同志繼位之後,把天下劃為九塊,稱作九州,他幹這事應該是駕輕就熟,想想當年連蜜月都沒過完就撒丫子出去到處跑,各地山川地理是什麼模樣,那他是瞭若指掌。這九個州的名字甚至一直到今天還在用,比如揚州、徐州,位置基本也不會太離譜,當然,管轄的範圍肯定是不一樣了。

按照《左傳》的說法,接下來的事情是大禹用各州貢獻上來的青銅鑄造了九個大鼎,上面分別刻有每一個州的地理地形風土人情。鼎這東西,我們讀古書的時候經常看到,其實開始的時候,就是俺們的鍋,煮肉喝湯,一家老小都用這玩意,後來才發展到祭祀、陪葬等多種用途,可以說和我們祖宗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不過大禹的這九個鼎,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飯桶了,品味那是相當地高,他們是王權的象徵,久而久之,也成了中國人心中的鎮國之寶,以後的一些成語,比如「一言九鼎」「問鼎中原」等等都出於此,可是,非常讓人遺憾的是,這九個寶貝在秦朝之後就神秘地消失了,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細究起來,主流歷史界對這事兒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秦始皇最終得到了這九個鼎,他把它們和自己一起埋在秦陵裡面,就是給他陪葬了,這個說法等到技術條件允許,可以挖掘秦始皇那個大墳的時候自然就會揭曉;第二個說法是被融化了,製成了兵器,這個沒有任何史書支援,但在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確實是一種可能性;第三個說法最石破天驚,那就是九鼎從來就沒存在過,換句話說,這事兒大禹同學沒幹過,持這種說法的人也不少,他們主要握著兩個重要的論據,一是最早出現九鼎記錄的是《左傳》,而這本書是春秋末期才有的,較早一點的文獻,比如主要記錄夏商週三代歷史的《尚書》卻隻字未提九鼎的事兒;二是大禹所在的 4000 年前,青銅冶煉技術不可能在鼎上刻什麼山川地理風土人情,就算刻一隻鳥,那也是很困難的事情。

真相如何,你可以有自己的結論,額外說一句的是,到了 2006 年的時候,根據古文獻的描述,中國國家博物館複製了這九個鼎,現在每天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裡面展出,你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瞅兩眼。

復原的鼎(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禹建立夏王朝之後的十五年,他死了。在他去世前,他也仿照堯舜那樣,把位置禪讓給一個叫伯益的傢伙,但也不知道是他有意為之,還是疏忽了,他只給了伯益位置,卻放任他自己的親兒子啟拉幫結派,加強權力。

結果他死之後,經過一系列的殘酷鬥爭,啟登上了王位。等到啟死了,他又傳給了自己的親兒子,就這樣,從大禹的夏王朝開始,一直到 1912 年孫中山就任大總統為止,中國政權的交接方式就變成了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在那之前,雖然說都是黃帝的後裔擔任君主,但大家還是很謙虛的,實行推舉和禪讓,並不是「老子英雄兒好漢」的世襲制度。

夏王朝一共傳了十四代,存在了大概 470 年左右,中間經歷了太康失國、少康中興等事件,控制的區域基本就是前面說過的中原地區,不過其勢力範圍應該到了長江流域,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

夏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叫履癸,後來人都叫他夏桀,桀就是殘暴的意思。

《史記》上說他「手搏豺狼,足追四馬」,也就是力氣大,跑得快。不過這位天賦極佳的同學一點正事也不幹,還非常殘暴兇狠地對待老百姓,所以,當時的老百姓就詛咒他,說讓他早點死,他聽了之後輕蔑地一笑,說我是誰?俺就是天上的太陽啊,太陽不死,我怎麼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