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集團攻江東的三個主將……
分別是……
孫堅的侄子:孫賁
孫堅的舅子:吳景
孫堅的兒子:孫策
那有這個結果,你還意外麼?
要知道,在袁術、劉繇開戰前,吳景與孫賁就已經在江東站穩腳跟。
他們受袁術委任,佔據江東,徵討山越,開疆拓土。
期間,揚州刺史劉繇不敢入州。
揚州的江北地區是袁術掌控,給劉繇幾個腦袋,他也是不敢去的。
而江南地區呢?
袁術委任的吳景、孫賁控制沿岸。
自孫堅戰死後,其舊部基本由孫賁、吳景把持。
不要因為他們繼續依附於袁術,就覺得好欺負。
強如孫堅,也是要在袁術面前俯首稱臣,作為袁術部將才能生存的。
孫、吳二家本就是吳地人,他們在江東給袁術打工,如何會沒有想法?
恰逢劉繇這揚州刺史欲治揚州,於是二人迎劉繇渡江。
實際上就是改投劉繇門下,脫離了袁術集團。
或者說,孫賁、吳景在這個時期背叛了袁術。
因此,當袁術兵焚燒到長江沿岸時,劉繇要排出軍隊屯駐備戰。
於是出現第一個迴旋鏢——
劉繇以吳景、孫賁是袁術所謂委任的官員作為藉口,把這二位逐出江南。
嗯,沒錯……
吳景、孫賁背叛袁術,支援劉繇。
劉繇背叛吳景、孫賁,把他們化為敵對。
其實從劉繇的角度看,這並不能算錯。
孫家與袁術的綁定太深,而策劃暗殺,反水,又是袁術集團慣用的兼併手段。
吳景、孫賁再次投向袁術,然後袁術派兵與二人一起去揍劉繇,這就是孫策加入前的情況。
揚州這段時期的歷史,主要來源於吳人的素材。
孫策被美化的其實非常嚴重。
譬如,袁術許諾給孫策,攻下某處,就給擔任太守。
這就純粹扯淡……
孫策在當時是什麼官職,什麼地位?
你說袁術對孫策青睞有加,這可以理解,但直接許諾超拔到太守,那就是兒戲。
袁術集團的名士、宿將,公卿子弟是非常多的,孫策的背景,資歷,功勳,官職,人望,地位等等,彎道超車的可能性沒有一點。
在我看來,這就是美化孫策,攻廬江的主力軍並不是孫策,他才有多少兵?
那回頭給打輔助的太守?這個許諾本身就很假,不可能說得出口。
搞得好像只有孫策能攻破廬江,沒有孫策袁術集團就沒辦法一樣。
當孫策去支援吳景、孫賁時,主力軍依然是吳景,孫賁。
從袁術的角度看,吳景、孫賁、孫策這個組合,和劉繇有的打,要打很久。
簡單說,若吳景、孫賁、孫策的兵力有十股,那麼孫策佔二股,吳景、孫賁占八股。
孫策這二股,是孫堅舊部,以及孫策自己招募的軍隊。
吳景、孫賁那八股,骨幹精銳也必然是孫堅舊部,以及吳景、孫賁這些年的嫡系為主。
袁術給予的兵力支援,本就不會太多。
吳景、孫賁是叛將,屬於二次來投,讓他們帶著自己的武裝力量與劉繇打消耗才是袁術的目的。
袁術真投入大規模兵力,卻以這二個背叛后剛復投自己的叛將為主帥,豈不是繼續給二人做嫁衣?
無非袁術這邊還有許多孫氏的將領舊部,牽一髮而動全身,沒必要對吳景、孫賁追究。
但想要找劉繇報仇,收復舊土,那主要還是你們自己出力。
無非誰也沒想到,孫策在這一波戰役中大放異彩,打破僵持的戰局,讓袁術消耗雙方的願望落空。
遑論,孫策在徵討江東的過程中,部伍迅速擴大,其兵力已經超過了吳景、孫賁。
別說袁術對孫策的控制力極其有限,就是原本作為主力的吳景、孫賁,也無法以上位者自居。
大家都知道,吳景、孫賁被袁術召回。
那孫策呢?
袁術既沒有召孫策,也沒有給孫策什麼任命,這對嗎?
毫無疑問,袁術對孫策必然也有處理,但它被吳人給抹掉了。
所以我們看到奇怪的一幕——從主力軍淪為輔助軍的吳景、孫賁被袁術召回,而孫策還在江東縱橫馳騁,袁術和孫策在這個時間段已經沒啥交集。
在我看來,孫策在這個時候就已經抗袁術之命,只是袁術一方面忙著中原戰局,一方面謀劃僭越之業,他把收拾孫策,處理江東這件事的順位往後推了推。他是需要揚州南部,江東這片地域在名義上屬於自己來造勢的。
但此舉也是給了孫策機會,因此孫策在臣服於已僭越許久的袁術后,宣告天下自己與袁術正式決裂。本質上講,就是看袁術勢衰,先一步跳船而已。孫策、孫權兄弟在江東,早期最大的心病就是名淺位卑,名望與地位都不足以作為格局一方的集團領袖。這個頑疾,直到建安十四年,劉備入江東表孫權車騎將軍,徐州牧才算解決。
回到主題,江東不受控制,實際上是袁術、孫策互相利用的現實表現。倘若袁術在中原一切順利,聲威日漲,那麼孫策決不敢提出決裂,在名分上徹底背叛袁術;而袁術也必然會抽出時間對江東的孫策下手,好真正控制揚州南部地區的一切。
無奈在於,袁術江河日下,給了孫策跳船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