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是巧思,但非常寫實的一個細節。
在瓦罐寺,魯智深和史進打死崔道成和丘小乙后,對這兩人的屍體處理,令人非常疑惑。
智深、史進把這丘小乙、崔道成兩個屍首,都縛了攛在澗裡,兩個再打入寺裡來。
兩人居然把丘小乙、崔道成的屍體綁了之後,才丟在山澗里。
丘小乙、崔道成兩人已經被打死了,按照常理來說,就算魯智深和史進要處理屍體,也可以直接丟水裡,不至於綁起來啊!這不多此一舉嗎?
那麼,魯智深、史進為何這麼做呢?難不成是怕他們倆復活?
當然不是,這應該是一種處置屍體的高明手段。
經常殺人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殺人容易拋屍難,因為屍體處理不乾淨的話,就會留下證據。
所以,為了更方便處理屍體,毀滅證據,兇手往往會藏屍、拋屍、分屍、碎屍、焚屍,或者利用水——比如將屍體綁上石頭墜入深水中,又或者直接把屍體泡在流水中,利用水流沖走屍體。
比如武松夜走蜈蚣嶺時,在殺了道童和王道人後,武松就是把兩人屍體拋入火中燒掉。
那婦人收拾得金銀財帛已了,武行者便就裡面放起火來……武行者把那兩個屍首,都攛在火裡燒了,插了戒刀,連夜自過嶺來。
這樣一來,屍體即便沒有燒完,也看不出面目。日後即使被發現,想要調查也困難重重。
魯智深和史進殺了丘小乙和崔道成后,也面臨處置屍體的難題。
從後面來看,兩人也把瓦罐寺給燒了。可是,那是在他們發現寺裡老和尚自殺,被丘小乙和崔道成拐來的女子也投井自殺后。
香積廚下那幾個老和尚,因見智深輸了去,怕崔道成、丘小乙來殺他,已自都吊死了。智深、史進直走入方丈后角門內看時,那個擄來的婦人,投井而死……兩個都吃飽了。灶前縛了兩個火把,撥開火,爐炭上點著,焰騰騰的先燒著後面小屋,燒到門前。
當他們剛殺掉丘小乙和崔道成時,應該並沒有想過火燒瓦罐寺——畢竟幾個老和尚還活著呢,他們也沒作惡。
也即是說,當時他們沒想到像武松那樣放火燒寺,再把屍體攛在火裡毀屍滅跡。
既然火不行,他們能想到的處理方式也只有水了。因為瓦罐寺前門附近有一條山澗(書中沒明說,但從石橋可以推測,而且後來也有提到),魯智深來時走過,後來被丘小乙、崔道成聯手打敗時,也從橋上走過。
又行不得四五十步,過座石橋,再看時,一座古寺……智深又都了十合,鬥他兩個不過,掣了禪杖便走。兩個趕到石橋下,坐在闌幹上,再不來趕。
所謂山澗,就是山中小水溝,這種水是活水,一直從上往下流水,但水不會太寬,也不會太深。
於是,想通過“在屍體綁上重物,在沉入水底”的方式來處理屍體,顯然不可能了。
那還能怎麼辦呢?
只能通過“流水把屍體帶到下游”的方式,來處置屍體了,這應該也是兩人想到的唯一解。而且,流水把屍體帶走得越遠越好,這樣即便被發現,也很難確認被殺地點。
但利用流水處理屍體,還得注意一些細節。
如果屍體的胳膊、腿腳、頭髮、衣服等被山澗中的石頭所阻,或者被山澗兩岸延伸的樹木、灌木一類的東西所阻,那麼屍體就不會再繼續往下去;如果屍體被泡浮囊了,或者爛開了,同樣會導致這樣的問題。
於是,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屍體捆起來,把手腳都貼身綁著,捆成類似圓柱體的樣子。這樣一來,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阻力”,任由流水帶著屍體往下游去。
說白了,魯智深和史進之所以先捆住屍體,再丟在山澗里,就是為了方便流水“運輸”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