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坐擁當時最大的州荊州,為什麼不敢與曹操一戰?
更新于:2025-04-02 18:11:54

劉表從沒有不敢過,刻板印象中,劉表是個坐談客、自守之賊,其實不然,他也是有非常大野心的,只不過,他沒這個機會而已,傳統敘事,把關注點過多的放在北方了,實際上,南方也是征戰不斷的,曹操在北方有麻煩,劉表在南方就沒有嗎?

劉表單騎入荊州,要依靠當地豪族的力量,這不假,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打造出一隻直屬部隊,劉表在荊州那麼多年,不可能沒有一隻嫡系部隊,並不是說軍權全被荊州豪族壟斷了,後面他的兒子、侄子,如劉琦、劉虎、劉磐都是能帶兵出征的。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斜趨漢津,清洋阪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餕人,與俱到夏口。

《江表傳》:策收得勛兵二千餕人,船千艘,遂前進夏口攻黃祖。時劉表遣從子虎、南韓晞將長矛五千,來為黃祖前鋒。策與戰,大破之。

《三國志·太史慈傳》:劉表從子磐,驍勇,數為寇於艾、西安諸縣。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縣,以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昬,並督諸將拒磐。磐絕跡不復為寇。

劉表的最大問題,是他自己不會帶兵打仗,如果要類比,劉表就是弱化版的李淵,而且還是沒生出李世民的李淵,這個太要命了。論勇氣,劉表並不缺,當年袁術派孫堅南下進攻荊州,劉表並沒有躲在江陵,而是自己頂在襄陽這個第一線,但帶兵跟孫堅打仗的,卻是黃祖。

劉表真的不敢跟曹操一戰嗎?

當然不是,張繡的背後,就是劉表。在宛城著名大事件“一炮害三賢”後,張繡重歸劉表,劉表就派人跟張繡聯手,主動進攻曹操,一度把曹洪打得不要不要的,但曹老闆親自過來後,張劉聯軍就不行了,被曹老闆擊敗,這就不是膽量跟野心的問題,單純就是打不過。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公之自舞陰還也,南陽、章陵諸縣復叛為繡,公遣曹洪擊之,不利,還屯葉,數為繡、表所侵。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表將鄧濟據湖陽。攻拔之,生擒濟,湖陽降。攻舞陰,下之。

劉表其實一直是想要對外擴張的,也不存在說荊州士族只想守家,亂世,大部分人想的都是對外擴張,建功立業,後面大批荊州士族支援劉備就是這個道理,不然他們難道是看劉備長得帥嗎?

劉表除了北抗曹操外,向西,也想圖謀劉璋的益州,他還煽動了劉璋部將沈彌、婁發、甘寧等人造反,只不過被劉璋迅速平定了,劉璋反手加固了東部防線,劉表再也無機可乘。

《英雄記》:荊州別駕劉闔,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璋使趙韙進攻荊州,屯朐忍。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詔書因以璋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以韙為征東中郎將。先是,荊州牧劉表表焉僭擬乘輿器服,韙以此遂屯兵朐忍備表。

向東,劉表同樣有吞併江東,統一南方的雄心,黃祖就曾多次派兵主動進攻,只不過沒打過,另外,他還派了侄子劉磐、中郎將黃忠,多次主動進攻江東,只不過,也被太史慈防住了。

《三國志》:祖子射,嘗率數千人下攻盛。盛時吏士不滿二百,與相拒擊,傷射吏士千餕人。已乃開門出戰,大破之。

《三國志·周瑜傳》: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

《三國志·太史慈傳》:劉表從子磐,驍勇,數為寇於艾、西安諸縣。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縣,以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昬,並督諸將拒磐。磐絕跡不復為寇。

《三國志·黃忠傳》:黃忠字漢升,南陽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中郎將,與表從子磐共守長沙攸縣。

到了官渡之戰的時候,劉表確實迎來了最大的戰略機遇期,北方袁曹大戰,東面孫策遇刺,不管是北上跟袁紹夾擊曹操,還是東進打江東,一統南方,都是可選的戰略方向,問題是,曹操、孫權有麻煩,劉表自己也有啊。

當時長沙太守張羨反了,而且還帶起了其他三個郡的叛變,直接掀起了一場席捲荊南的叛亂,劉表當時一共就七個郡,反了四個,他哪有能力北上或者東進?只能選擇平叛啊,劉表跟張羨互毆了好幾年,直到張羨病死,劉表才平定荊南。

《三國志·桓階傳》: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悅。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而表急攻羨,羨病死。城陷,階遂自匿。

理論上講,這時候袁紹雖然沒了,但袁家的勢力還在,劉表還是可以趁曹老闆打河北的機會北上的,但是,曹老闆還有後手,早在西元197年,曹老闆就派南陽人張津擔任交州牧,張羨死後,張津繼續在劉表後方捅刀,劉表不得不繼續跟張津交戰。

後來,張津被手下宰了,劉表才騰出手來,劉表真的沒有野心嗎?當然不是,他連交州都想要,張津死後,劉表趁機派出吳巨為蒼梧太守、賴恭為交州刺史,反攻交州,區景投降劉表,成為了吳巨麾下的都督,劉表成功佔據了蒼梧郡,把手伸進了交州。

只不過,劉表打仗的水平確實不怎麼樣,張津實控的地盤,其實也就交州的兩個郡,其他地盤在地頭蛇士燮手裡,就這,張津還能主動進攻,直到他被手下殺了,劉表才能反攻交州。

《宋書·州郡志》;漢獻帝建安八年(203年)改曰交州,治蒼梧廣信縣。

《三國志·薛綜傳》:次得南陽張津,與荊州牧劉表為隙,兵弱敵強,歲歲興軍,諸將厭患,去留自在。

《三國志·薛綜傳》:津小檢攝,威武不足,為所陵侮,遂至殺沒。

《三國志·士燮傳》:是時,蒼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吳巨代之,與恭俱至。

《水經注·卷三十七》引晉王范《交廣春秋》:巨有都督區景,勇略與巨同,士為用。

張津死後,為了繼續噁心劉表,曹老闆在張津死後,又加封了地頭蛇士燮,由於“三互法”的存在,士燮不能擔任交州刺史或交州牧,不過這難不倒曹老闆,曹老闆除了讓士燮繼續擔任交趾太守外,還加封士燮為綏南中郎將,讓他總督交州七郡,不是交州牧,更勝交州牧!之後,又加封士燮為安遠將軍,封爵龍度亭侯。

《三國志·士燮傳》:漢聞張津死,賜燮璽書曰:交州絕域,南帶江海,上恩不宣,下義壅隔,知逆賊劉表又遣賴恭窺看南土,今以燮為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領交趾太守如故。”後燮遣吏張旻奉貢詣京都。是時,天下喪亂,道路斷絕。而燮不廢貢職。特復下詔拜安遠將軍,封龍度亭侯。

不過,·士燮這時候已經快七十了,沒有再跟劉表起衝突的心思,劉表委任的交州刺史賴恭是個文人,非常懂分寸,所以,交州還是維持了和平的狀態。

理論上講,劉表這時候總能大規模北上了吧?

不好意思,這時候,孫權起來了,他已經坐穩了位置,論公,江夏郡是東南咽喉,他必須要拿下,論私,他跟黃祖有殺父之仇,孫權率軍進攻江夏,就是必然的,江夏郡,同樣的荊州的門戶,是雙方必爭之地,劉表跟孫權的大戰壓根無法避免。

孫權在西元203年、207年、208年三次進攻黃祖,最終攻滅了黃祖。這種情況下,劉表要是大規模北上,那荊州就提前姓孫了。

所以,劉表是不願意北上嗎?他壓根沒機會大規模北上。

除了外患外,劉表還有內憂,這個內憂就是劉備。劉備兵敗來投,劉表一開始也對他非常好,對他以上賓之禮,還給他增兵,讓他帶兵北上進攻,劉備一路打到了葉縣,這地方,離許昌已經很近了,理論上講,再多給劉備些兵馬,打出更大的戰果也不是不可能。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使拒夏侯惇、於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敦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問題是,劉備是好相處的嗎?

劉備在荊州,到處搞串聯,一大票荊州士族都跟劉備關係很好,劉備這是想幹啥?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了,劉表會不清楚嗎?

再多給劉備兵馬,確實,荊州倒是不用改姓,問題是,歸了劉備跟改姓,對劉表來說有啥區別?所以,劉備後面再要北上,劉表就不同意了。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

最後,總結一下,劉表不北上跟曹操一戰,不是膽量跟野心的問題,而是自身能力的局限,再加上內憂外患的不得已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