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寫作業時頻繁走神、上課難以集中聽講、興趣轉移速度快得像切換電視頻道……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兒童專注力問題已成為全球家長的共同挑戰。
四類遊戲打造黃金注意力
前額葉皮層作為大腦的“指揮官”,在專注過程中起核心作用。趣味遊戲能刺激多巴胺分泌,使注意力維持從“被動堅持”變為“主動享受”。
一、視覺類
找相同:準備一組圖片或物品,其中有幾個是完全相同的,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找出相同的圖片或物品。隨著孩子能力的提升,可以增加圖片或物品的數量和相似程度,提高遊戲難度。
視覺追蹤:和孩子一起玩乒乓球、遙控玩具等,讓孩子的眼睛跟隨物品的移動而轉動,頭部盡量保持不動。移動的速度和軌跡可以逐漸變快、變複雜,如進行曲線移動、8字形移動等,以鍛煉孩子的視覺追蹤能力和專注力。
二、聽覺類
複述:家長隨機說出一串數位/文字等,讓孩子聽完后按照順序複述出來,或者對剛才的文字提問。數位串的長度可以從短到長逐漸增加,如先從3個數字開始,如 “2、5、8”,孩子熟練后增加到4個、5個數位,如 “3、7、1、9”“4、6、2、8、5” 等。
分辨聲音:準備一些能發出不同聲音的物品,如鈴鐺、木魚、鼓、哨子等,家長依次敲響或吹響這些物品,讓孩子仔細聽並說出聽到的聲音是什麼物品發出的。還可以增加物品的數量和聲音的相似程度,提高遊戲難度。
三、觸覺類
夾豆子:準備一些豆子和一雙筷子,讓孩子用筷子將豆子從一個碗夾到另一個碗中。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選擇豆子的大小,如對於較小的孩子可以先選擇大一點的蠶豆,熟練后再換成黃豆等較小的豆子。不僅可以練習專注力還可以鍛煉手指精細運動。
觸覺猜物:將不同質地的物品,如絲綢、棉布、砂紙、毛絨玩具等放在一個袋子裡,讓孩子把手伸進袋子裡,通過觸摸來判斷摸到的是什麼物品。
四、綜合類
角色扮演:設定一個場景,如超市購物、醫院看病等,讓孩子扮演其中的角色,如顧客、醫生等,家長扮演其他角色,如收銀員、病人等。孩子需要專注於場景中的對話、任務等,在遊戲過程中鍛煉專注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
記憶遊戲:擺出8-10個物品,然後讓孩子觀察1-2分鐘後閉眼,家長拿走一個或幾個物品,讓孩子說出少了什麼。隨著孩子能力的增強,可以增加物品數量、縮短觀察時間。
跳房子:在地上畫好 “房子” 格子,每個格子裡可以寫上數位、字母或畫上不同的圖案。孩子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則,如單腳跳、雙腳跳等,跳到相應的格子裡,並說出格子里的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英國劍橋大學實驗顯示,當遊戲難度保持在“孩子當前水準+15%”時,專注效果最佳。切忌盲目追求難度,避免挫敗感。當孩子專注時,保持“非必要不打斷”原則 ,用“我注意到...”代替“你總是...”的觀察式反饋。
專注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可被塑造的認知習慣。德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刻意練習”理論告訴我們:任何能力的發展都需要1000小時以上的高品質投入。當開始和孩子一起實踐這些方法時,請記住兩個關鍵數位:21天(習慣養成週期)和3個月(可見改變週期)。
不妨從今天開始,在評論區記錄“第一天”的實踐體驗,讓我們共同見證孩子從“坐不住”到“鑽進去”的蛻變之旅。
END
希望對你有説明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