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很合理。
南海海槽大地震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日本就有相關機構對這個地震發出預測和預警。
原因嘛,自然是因為南海海槽地震真的是個會隨時爆發的“火藥桶”。
南海海槽位於日本東海岸,與本州南部海岸線平行。東端為金須瀨附近的海槽狹窄部分,西端為九州-帕勞海脊的北端。沿岸有靜岡,高知縣,大阪,和歌山等多個主要城市。
南海海槽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邊界的俯衝帶。兩個板塊在這裏發生推擠,產生了很多大型的逆沖斷層。這種一個板塊俯衝到另一個板塊造成的斷層,會產生破壞力巨大的逆衝型地震。
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作用明顯,南海海槽地震構造特別活躍。根據歷史統計,南海海槽每間隔100~150年就會發生一次8.0級以上的地震。
南海海槽不僅地震活躍,震級高,還有地震疊加的風險。
南海海槽可分為東海,東南海和南海三個部分。也可以劃分為A區(土佐盆地)、B區(室戶盆地)、C區(熊野盆地)、D區(遠州盆地)和E區(駿河灣)。在歷史上,東海地震、東南海地震、南海地震常常聯動發生。
最近的兩次地震是1944 年發生在紀伊半島東南部的東南海地震( M 7.9,Mw 8.2)和1946年發生在紀伊半島南部的南海地震( M 8.0 ,Mw 8.4) 。這兩次地震間隔只有2年,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死亡人數超過1000人。
如果三次地震同時發生,那造成的損失就會非常巨大。新聞中提到的“或造成30萬人死亡”,就是三次地震同時發生的情況。
模擬結果顯示,如果東海地震、東南海地震、南海地震3個地震同時發生,或這3個地震以幾分鐘到幾十分鐘的時間差連續發生,海浪就會在土佐灣西部和東海沿岸的一些小範圍內重疊,達到近10米的高度。特別是在靠近濱岡核電站的御前崎附近,海浪高度可能比同時發生風暴時高出一倍以上,達到11米。
除此之外,在靠近海岸線的區域,還可能產生連鎖地震。震級甚至能達到9級。這種情況下,造成的海嘯將是三重連鎖地震的1.5~2倍。也就是海嘯可以高達15米。這種驚人的高度,日本沿海將遭受滅頂之災。
這種預測可並非空穴來風,危言聳聽,而是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
在歷史記錄中,西元1707年的寶永地震、西元1361年的昌平地震和公元684年的白鳳地震。都很可能是三重地震疊加的超級巨震,震級都在8~9級之間。
還有考古證據表明,大分縣佐伯市的真子龍神池,在距今3300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8層海嘯堆積物,這是超大規模海嘯才能導致的。高知縣土佐市蟹池湖發現的海嘯沉積物也表明,在2000年前這裡曾發生過裡氏9級以上的大地震。
地質學家們根據歷史上地震震中的分佈,地震頻率的研究,以及對南海海槽的地質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2025年後,30年內發生8~9級地震的概率高達80%。可以說,我們基本都能趕上這波地震了。
對於地震,我們目前只能做出預測,建立預警系統,盡可能減少地震帶來的傷害。但想要避免地震,完全不可能。尤其是像南海海槽這樣的巨型活躍地震帶,發生地震是板上釘釘無法避免的事。
日本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裡必然是片多災多難的土地。《日本沉沒》這樣的電視劇,可並非杞人憂天,無病呻吟,而是日本人對於自己危險處境的一種本能恐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