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回答是:沒有!
甚至未來幾十年內儒艮都很難打贏這場“復活賽”!
海牛目是地球上唯一的完全水生的食草哺乳動物,海牛目被分為兩個科——海牛科和儒艮科,現存總共只有4個物種——西印度海牛,非洲海牛、亞馬遜海牛和儒艮。
儒艮是儒艮科下現存的唯一物種,它們有一個剛剛滅絕的近親——就是鼎鼎大名的大海牛(儒艮科另外一個物種),這種動物從被西方人發現到滅絕只用了20年時間,號稱“最悲慘”的動物。
現存海牛目4個物種中,只有儒艮分佈最為廣泛,也是生活在中國的唯一一種海牛目動物。
儒艮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很多地方,現存大約有10萬頭,不過目前只有兩個地區的儒艮種群還算健康,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和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家幾乎擁有了所有野生儒艮。
其它地方的儒艮種群要麼已經在滅絕的邊緣,要麼是種群數量處於下降狀態。
中國最近一次儒艮目擊事件是在2008年,一頭已死的儒艮擱淺在海南省文昌市附近(上圖)。之後,中國在2022年宣佈儒艮功能性滅絕——這意味著即便中國還存在儒艮,那也不可持續的,會在未來走向滅絕。
即便如此,在中國發現儒艮也是正常的,只不過很多都只是漁民似是而非的目擊事件,不像台灣這次被捕撈上來了如此證據充足。
由於儒艮是食草動物,而草的熱量有限,所以它們會遷徙數百甚至上千公里覓食。
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現在都有野生儒艮的分佈,而兩個地區的儒艮都有極高的概率進入臺灣海岸覓食,然後一不小心被網了也算正常。
另外,2008年中國海南的儒艮擱淺事件(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次),專家確定那頭儒艮就是來自菲律賓的儒艮群體,它只是覓食遷徙過來,然後可能落單了還是怎麼了,最終客死他鄉。
為什麼儒艮在中國復活目前還很難?
包括儒艮在內的整個海牛目動物的食物來源都是海草,很多人對海草不瞭解,這是真正的草,它們是海洋中唯一的開花植物,是從陸地進入海洋的被子植物群體。
高等的被子植物適應海水環境之後,海中的原始植物自然沒法與之競爭,所以海草在海洋中獲得巨大的成功,目前全世界除南極洲外,整個淺海基本都被海草佔據,而不是那些原生的海洋植物。
但是可能由於海水環境無法有效隔離花粉的傳播,所以海草並沒有多樣化,全世界大約只有72種海草——它們彼此關係密切,而每個地區的海洋草甸中更是只包含一到兩種海草物種。
單一的物種組成讓海草的生態非常脆弱,很容易一死就死一片,目前全世界的海草就是如此,因為環境變化都出現了嚴重的退化。
海草的退化是包括儒艮在內的海牛目動物瀕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儒艮是否能夠在中國“復活”,第一個要看的就是海草是否恢復,但事實證明,截止2022年中國宣佈儒艮功能性滅絕的時候,廣西合浦的儒艮保護區內只剩下稀疏的81.7公頃的海草草甸,而所剩的海草數量甚至不足以養活一頭儒艮。
你想想,保護區內都是如此,那非保護區的情況估計只會更糟糕。
海草退化是儒艮在中國目前不可能“復活”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周邊地區的儒艮種群數量也並不樂觀,琉球群島,菲律賓,日本,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等等,野生儒艮都處於滅絕邊緣。
一種動物在一個地方滅絕,它如果要自然恢復的話,必須讓該動物從其它地方遷徙過去才行,但如果其它地方的種群本身也不樂觀,那遷徙的可能性就會很低。
第三,儒艮這種動物世代傳承影響非常大,它們生活區域非常固定,幾乎不會遷徙到別的地方,所以即便中國周邊儒艮種群監看,那野生儒艮重新遷徙到中國生存的概率也極低。
1979年的一篇研究發現,不同地區的儒艮不僅不遷徙,它們種群間甚至幾乎沒有基因交流,該研究將世界儒艮分為五個種群,而這五個種群各自為戰,基本互不干擾。
中國有兩個種群,一個是中國大陸地區的,它們和馬來西亞,以及蘇門答臘的儒艮組成一個群落,另外一個是臺灣東海岸地區的,它們與日本、菲律賓的儒艮組成一個群落。
同一群落間的儒艮才會有較多的基因交流,但是它們不同家族生活的區域非常固定,幾乎不會亂跑,這與每隻儒艮都是從它們母親那裡了解環境和生存之道很大關係,它們很難適應原生地以外的環境。
儒艮的覓食遷徙通常是以小群體出現的,單獨出現通常意味著它可能落單了,所以臺灣捕撈上岸的這頭儒艮情況可能不容樂觀,如果它落單了,那麼它可能無法獨立生活。
另一方面,儒艮自身要從功能性滅絕中恢復也是非常困難的!
儒艮繁殖能力非常弱,它們的壽命只有50到70年,但是它們的世代間隔達到25-26年,而且每胎只產一頭幼崽,哺乳期長達三年,這些都意味著它們很難恢復種群。
其實,對於儒艮這種依然還存在的動物來說,要讓它在一個地區從消失中恢復,有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直接從其它地區重新引入。
然而,對於儒艮而言,中國目前可能還遠沒有做好準備迎接它們,它們自身也不是那種今天宣佈功能性滅絕,明天就能重新引入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