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呆萌的袋鼠怎麼也想不到,隨著軍艦到來的看起來濃眉大眼的兔子,將會給澳大利亞帶來怎樣翻天覆地的大滅絕。
而兔子也發現了,自己最適合的國家不是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或者中國這幾個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是:澳大利亞。
因為特別能生,所以兔子在全世界分佈很廣,但是本身戰鬥力並不強,在大多數生態系統中是一種低級野怪,作為一種「基礎單位」,是給上一級的生物提供口糧的絕佳材料。
不但鷹醬、熊醬這種大型食肉動物可以輕鬆拿下它,像狼、狐狸、甚至貓都能口到擒來。
所以1788年歐洲移民抵達澳大利亞,在當時的“第一軍艦”上帶了幾隻溫順的兔子,他們也沒覺得有什麼問題。
因為好像確實沒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情,1859年,湯瑪斯·奧斯丁(Thomas Austin)為了滿足狩獵愛好,委託侄子從英國運送了24只歐洲穴兔在澳大利亞放生了。
然後就打開了潘朵拉的魔盒,短短50年內擴散至整個澳洲大陸,導致生態災難,今天的澳大利亞,據研究顯示每周約有一到三種昆蟲和其他本土無脊椎動物滅絕。
在迄今為止的236年的時間里,9111個(或者1465至56828這個區間)澳大利亞物種已經滅絕。
最要命的是,剛開始的時候這些歐洲人為了控制兔子數量,選擇用兔子的天敵之一白鼬去控制數量。
然後在大航海時代,水手們還普遍喜歡貓,所以帶過去了澳大利亞幾隻野貓。
現在好了,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子、貓和白鼬,現在有幾億隻野兔子,幾百萬隻野貓,覆蓋澳大利亞99.8%的國土。
歐洲赤狐(Vulpes vulpes)
19世紀中期被引入用於狩獵,現已擴散至全澳,捕食至少20種本土有袋類和小型哺乳動物,導致多個物種區域性滅絕。
歐洲野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1859年由湯瑪斯·奧斯丁引入,曾達百億規模,通過啃食植被導致土地荒漠化,至今仍是澳大利亞生態控制的重點物件。
家貓(Felis catus)
殖民時期引入,目前野化貓數量達200萬-600萬隻,每年捕殺超10億本土動物,直接導致27種哺乳動物滅絕。
白鼬(Mustela erminea)
19世紀末為控制兔子引入,卻偏好捕食本土鳥類(如麥誇里鸚鵡(已滅絕)),現仍對小型動物構成威脅。
野豬(Sus scrofa)
18世紀作為家畜引入后逃逸,破壞農田和濕地,攜帶病原體威脅本土物種,現存約2500萬頭。
家山羊(Capra hircus)
啃食植被加劇土地退化,尤其在乾旱地區與本土有袋類競爭資源。
小家鼠(Mus musculus)
隨船隻擴散,破壞農作物和儲存糧食,傳播疾病。
如果你看一眼這個名單,就會發現惡性入侵的哺乳動物都是胎盤類動物,而澳洲本土是什麼動物?
前朝元老,不要說真正的胎盤了,它們還在下蛋……與獸亞綱分化時間約2.2億年前,線粒體基因組顯示其進化速率僅為有袋類的1/3(獸亞綱分為後獸亞綱和真獸亞綱)
2有袋類(後獸亞綱,澳洲有袋總目):包括袋鼠、袋熊、袋鼬、袋狸等,具有育兒袋,幼體在袋中發育。跟真獸亞綱分家大約於1.6億年前。
3胎盤類(真獸亞綱):包括本地特有的蝙蝠、啮齒類,以及引入的入侵物种如澳洲野犬、兔子等。
也就是說澳大利亞本地是沒有大型胎盤類動物的。
那除了澳大利亞外的大陸誰在主導食物鏈?
現存陸地哺乳動物中95%以上為胎盤類,涵蓋草食(如非洲象)、雜食(棕熊)、食蟲(刺蝟)等營養級。
勞亞獸總目(含貓科、犬科)佔據森林、草原頂級捕食者地位(中大型貓科動物全員幾乎都佔據所處生態位里頂級捕食者位置。)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曾經是地球的霸主,那麼事情是什麼時候開始起變化的?
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發生了白堊紀-古近紀(KPg)滅絕事件(比較被認可的是小行星撞地球導致大滅絕的說法)。這次滅絕標誌著中生代的結束,恐龍統治地球的時期也隨之終結。
恐龍滅絕以後,哺乳動物的春天終於來了,可以看見目前的幾個大類別,偶蹄目、齧齒類幾乎都是在KPg滅絕事件過後開始分化的*1。
大滅絕事件後所有恐龍的生態位都空出來了,包括大型食肉動物,大型食草動物,以及一眾中小型動物的生態位。
食肉目分化得稍微晚一些,大約是5500萬年前左右。
好了,那我們回答前面的段落看一下,560010,000 年前,澳大利亞完全分離,成了孤島了耶~
那有袋類和單孔類還玩毛線,充分錯過了胎盤類動物血腥競爭、軍備競賽無限升級的幾千萬年。
成了在孤島上良性發育的青銅局。
基因方面有建立者效應 (Founder Effect):當少數個體脫離原種群建立新群體時,新群體基因庫會顯著縮小。而且還有遺傳漂變 (Genetic Drift):小種群中基因頻率的隨機波動現象,可能導致有利基因丟失。
種種因素導致澳洲的動物進化上比較保守,生物軍備差的一塌糊塗。
紅皇后理論:在生物進化這場戰役里,你必須加速奔跑,才能保證原地不動。
基本上就是一群進化慢了5000萬年的老弱病殘,遇到野貓和野兔這種繁殖能力超強,進化趨於完善的入侵物種,那真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生態系統遭到摧枯拉朽的破壞。
另外,兔子還是胎盤類動物里特別能生,特別能變異適應環境的。
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比如有袋類里的袋鼠,它有兩個子宮,按理說也是很能生的類型。
人類只有一個子宮,袋鼠媽媽有兩個子宮,兩個側陰道和一個產道,而且兩個子宮是完全獨立的。在懷孕末期形成的新胚胎會在第二個"未使用的"子宮發育。然後,從小袋鼠從第一次開始吸奶算起,到第二個胚胎進入發育結束,一共持續時間可長達11個月或以上。
當育兒袋中幼仔的不再喝奶了,休眠的胚胎又開始生長,迴圈重新開始,雌性在懷孕後期回到發情期,交配,並形成另一個胚胎。
也就是說,在育齡,袋鼠可以一直懷,一直生,兩個子宮輪班生,不停歇的。
雖然大多數哺乳動物需要在懷孕和下一胎之間進行一段時間的休息(哺乳期),或在季節性缺乏資源的時期停止懷孕,但袋鼠是唯一一個能夠聲稱在一生中永久懷孕的物種。
看到這裡你肯定要說一句:畜生啊!
沒錯,雌性袋鼠就是這樣的純純生育機器,兩個子宮的意義可能就在於此,提高相容性,輪種性,保證生育不斷。
考慮到哺乳動物一開始是在恐龍的夾縫中生存,這種比較苟的生存策略也可以理解了,不多生怎麼能讓種群存活下來啊!
但顯然兔子覺得還不夠!
合理利用雙子宮的優勢,不要單胎,要多胎。
袋鼠雖然一直不停的懷孕,但是一次也只能生一個,或者2-3個。
一年兩次,算起來也不是特別多。
兔子很明顯擴大了這種優勢,一胎可以生3-6個,一年生好幾次。
兔子還充分利用雙子宮的優勢,提高容錯性。
雌性在懷孕、假孕期間,甚至在非繁殖季節自由交配。此外,如果有死胎直接再吸收,不坐小產月子。
兔子一胎可以懷多個兔寶寶,哪怕其中一兩個死亡,只要不嚴重影響其餘胚胎發育,死胎直接重吸收,很少因為這個原因中斷妊娠。
兔子變成了更純粹高效的生育機器,甚至它的能量消耗都要比同類型的生物低8%,節省的能量用來生育和哺乳。
人類看到這裡都要驚掉下巴了。
畢竟懷過孕的媽媽們可能體會最深,懷孕的時候,尤其是頭三個月和圍產期,生怕出點差錯,一不小心可能胚胎就因為奇怪的原因流產了。
更不要說死胎了,死胎在體內不及時取出有可能會危及母親的生命。
貓就不多說了,貓是食肉動物裡的兔子。
澳大利亞的野貓都快成小型猞猁了。
總之,澳洲現在生態問題非常嚴峻,如果澳洲政府不能積極地解決野兔、野貓的問題,那麼這個大滅絕還將持續。
具體可以看看2024年12月由來自澳大利亞各地的10位科學家開展、由查理斯達爾文大學 (CDU) 教授兼生物多樣性委員會成員John Woinarski領導的研究發表於《劍橋棱鏡:滅絕》期刊(Cambridge Prisms: Extinction)上的文章。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