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睡眠通過促進大腦活動,有助於記憶新詞彙和語法規則,提升語言學習效果。
睡眠對健康至關重要,但一項國際研究團隊的發現提供了另一個新的理由,讓我們每晚都要確保八小時的睡眠:它有助於大腦存儲和學習新語言。
由南澳大學(UniSA)領導的研究,並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睡眠大腦中兩種電活動的協調,顯著提高了我們記住新單詞和複雜語法規則的能力。
在一項實驗中,35名以英語為母語的成年人參與了學習一種名為迷你拼音的微型語言,這種語言基於普通話,但語法規則與英語相似。研究人員跟蹤了參與者的大腦活動。
一半的參與者在早上學習迷你拼音,晚上再回到實驗室接受記憶測試。另一半的參與者則在晚上學習迷你拼音,並在實驗室過夜,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第二天早上,研究人員測試他們的學習進展。
那些睡過覺的參與者,比那些保持清醒的人表現得顯著更好。
本研究的主導研究員、曾在南澳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現在在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工作的Zachariah Cross博士表示,睡眠帶來的提升與慢波振蕩和睡眠紡錘波的耦合有關——這兩種腦波模式在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中同步。
Cross博士表示:“這種耦合可能反映了學習資訊從海馬體轉移到皮層,增強了長期記憶的存儲。”
“睡后神經活動表現出與認知控制和記憶鞏固相關的獨特θ波振蕩模式,表明睡眠引起的大腦波協調與學習成果之間存在緊密聯繫。”
南澳大學的研究員Scott Coussens博士表示,這項研究強調了睡眠在學習複雜語言規則中的重要性。
Coussens博士說:“通過展示睡眠過程中如何支援記憶鞏固的特定神經過程,我們為睡眠障礙如何影響語言學習提供了新的視角。睡眠不僅僅是休息,它是大腦的一種積極且具有轉變性的狀態。”
這項研究的發現還可能為語言障礙患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和失語症患者,他們比其他成人更容易出現睡眠障礙。
動物和人類的研究表明,慢波振蕩能改善神經可塑性——即大腦在經歷和傷害后改變和適應的能力。
Cross博士表示:“從這個角度來看,慢波振蕩可以通過經顱磁刺激等方法增加,以加速失語症語言治療的進展。”
未來,研究人員計劃進一步探索睡眠與清醒狀態如何影響其他複雜認知任務的學習。
“理解大腦在睡眠中的工作方式,不僅對語言學習有影響,還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教育、康復和認知訓練的看法。”
本文譯自 medicalxpress,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