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團隊揭秘人群流動規律,發現13度角決定秩序與混亂。研究助設計更安全高效的步行通道。
下次穿過熙攘的廣場或機場大廳,不妨留心腳下的人流。是整齊地排成隊,各奔目的地,還是亂成一團,左躲右閃?MIT的數學講師Karol Bacik和他的同事們潛心研究,試圖破解人群行走的奧秘。他們不僅首次提出預測人群從有序到混亂轉變的方法,還希望這些發現能為公共空間設計帶來啟發,讓步行通道更安全、更順暢。
研究團隊從一個日常場景入手:繁忙的人行橫道。他們通過數學分析和類比,探索人們以不同角度穿越時的情景。有人直奔對面,有人斜插而過,還有人得靈巧避開迎面而來的人群。為了驗證想法,他們還在現實中做了實驗,在體育館里用頭頂相機記錄志願者行動軌跡。每人戴上帶獨特條碼的紙帽,任務是從橫道一側走到指定對側,不能撞人。實驗重複多次,起點終點不斷變換,記錄下各種行走角度的人流畫面。
結果令人眼前一亮。他們發現一個關鍵指標——“角度散佈”,也就是人群行進方向的多樣性。如果多數人迎面直行,就像橫道上常見的那樣,人流往往形成清晰的佇列,秩序井然。可一旦方向分散,比如在寬闊的大廳里,有人斜行,有人繞道,混亂就可能接管。研究計算出一個臨界點:當平均偏離直線超過13度,人流就容易從整齊變為雜亂無章。Bacik笑著說:“這其實挺符合常識,但我們想知道能不能精確到數學層面,找到轉捩點。”
Bacik的靈感並非憑空而來。2021年,他曾研究社交距離對人群流動的影響,那時就萌生了探究人流動態的想法。2023年,他和團隊聚焦“佇列形成”現象——從沙粒到行人,當被迫雙向通過某區域時,會自發排成單列。他們發現,佇列誕生源於“左轉右轉的不平衡”。一旦人群中出現佇列雛形,周圍的人要麼加入,要麼被迫平行行走,漸漸形成穩定通道。如今,他們想知道,這機制有多強,能否容忍現實中的“不完美”,比如有人走得歪七扭八。
數學模型裡,團隊借用了描述液體流動的方程,把人群看作整體流動的“液體”。Bacik解釋:“不用盯著每個人的小動作,只要人數夠多,個體差異會平均掉,我們就能預測全域,比如有沒有佇列。”他們調整變數,像橫道寬度、人群角度,甚至閃躲方向,最終算出:直行時佇列易成,偏角大時則散亂無序。
實驗數據印證了這一點。體育館里,當志願者平均偏離直線超13度,人流果然亂了套,佇列難覓蹤影。更妙的是,他們發現混亂越多,人流效率越低。Bacik說:“這給了我們一個量化的工具,能判斷什麼時候期待自然有序的流動,什麼時候得防著混亂帶來的低效或危險。”
這項研究由Bacik領銜,聯合波蘭Katowice體育學院的Grzegorz Sobota和Bogdan Bacik,以及英國巴斯大學的Tim Rogers共同完成。接下來,他們計劃分析真實場景的錄像,看看理論能否站得住腳。Bacik憧憬道:“對設計公共空間的人來說,我們的研究或許能提供簡單指南,幫他們打造更安全順暢的步行體驗。”從橫道到大廳,人群的邏輯正在被數學一點點揭開。
本文譯自 MIT News,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