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初步研究發現,咀嚼口香糖會釋放大量微塑膠到唾液中,可能被人體攝入。研究人員建議,如果想減少接觸微塑膠的風險,可以延長咀嚼時間,避免頻繁更換口香糖,並妥善處理廢棄口香糖,減少環境污染。
長期以來,我們已經認識到塑膠無處不在,從切菜板到衣物,再到清潔海綿,我們的日常用品都可能將我們暴露於微小的塑膠顆粒——微塑膠之中。而現在,一項初步研究表明,我們常吃的口香糖也可能成為微塑膠的新來源。研究發現,每咀嚼一塊口香糖,就可能釋放成百上千個微塑膠到唾液中,並最終被人體攝入。
這項研究成果將在美國化學學會(ACS)春季會議上公佈。該會議將於3月23日至27日舉行,屆時將有約12000份關於各種科學主題的報告。
“我們的目標並非製造恐慌,”該項目負責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工程學教授Sanjay Mohanty強調,“科學家們尚不清楚微塑膠對人體是否有害,目前還沒有相關的人體試驗。但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塑膠,而這正是我們想要研究的。”
雖然動物實驗和人體細胞研究顯示,微塑膠可能對健康造成潛在危害。在科學界給出明確答案之前,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減少對微塑膠的暴露。
據科學家估計,人們每年通過食物、飲料、塑料包裝、塗層以及生產製造過程等途徑,會攝入數以萬計的微塑膠(直徑在1微米至5毫米之間)。儘管口香糖在全球範圍內廣受歡迎,但鮮有研究關注其作為微塑膠潛在來源的可能性。因此,Mohanty和他的研究生Lisa Lowe決定研究人們咀嚼天然和合成口香糖時,可能攝入多少微塑膠。
口香糖通常由膠基、甜味劑、香料和其他成分組成。天然口香糖使用植物性聚合物(如膠乳或其他樹液)來實現理想的咀嚼感,而另一些產品則使用石油基聚合物製成的合成橡膠基質。
“我們最初的假設是,合成口香糖會釋放更多的微塑膠,因為它的基質本身就是一種塑膠,”Lowe說。她是該專案的研究者,在UCLA擔任本科實習生期間開始了這項研究,並將在會議上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測試了市面上五種合成口香糖和五種天然口香糖。為了盡量減少個人咀嚼習慣和唾液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他們讓同一個人咀嚼每種品牌的七塊口香糖。Mohanty表示,他們希望盡可能排除人為因素的干擾。
在實驗室中,受試者咀嚼口香糖4分鐘,每30秒收集一次唾液樣本,最後用清水漱口,並將所有樣本混合在一起。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在20分鐘內定期收集唾液樣本,以觀察每塊口香糖釋放微塑膠的速度。隨後,他們測量了每個唾液樣本中存在的微塑料數量。塑膠顆粒要麼被染成紅色並在顯微鏡下計數,要麼通過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法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其聚合物成分。
Lowe測量到,平均每克口香糖會釋放100個微塑膠,但有些口香糖釋放的微塑料高達每克600個。通常,一塊口香糖的重量在2到6克之間,這意味著一塊較大的口香糖可能釋放多達3000個塑膠顆粒。研究人員估計,如果一個人平均每年咀嚼160到180小塊口香糖,那麼他可能會攝入大約30000個微塑膠。考慮到人們每年已經攝入數以萬計的微塑膠,咀嚼口香糖可能會大大增加微塑料的攝入量。
“令人驚訝的是,無論咀嚼合成口香糖還是天然口香糖,釋放的微塑料數量都差不多,”Lowe說。而且,它們含有的聚合物也相同: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醯胺和聚苯乙烯。其中,含量最高的聚合物是聚烯烴,這是一類包含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塑膠。
大部分微塑料在咀嚼的前2分鐘內從口香糖中脫落。Mohanty表示,這並非因為唾液中的酶分解了它們,而是因為咀嚼的摩擦作用足以使塑膠碎片脫落。實驗表明,咀嚼8分鐘後,94%的塑膠顆粒已被釋放。因此,Lowe建議,如果人們想減少因咀嚼口香糖而接觸微塑料的風險,可以延長咀嚼時間,而不是頻繁更換口香糖。
由於儀器和技術的限制,該研究僅能識別直徑大於20微米的微塑膠。Mohanty表示,很可能還有更小的塑膠顆粒未被檢測到,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以評估咀嚼口香糖可能釋放的納米級塑膠。
“釋放到唾液中的塑膠只是口香糖中所含塑膠的一小部分,”Mohanty總結道,“因此,請注意保護環境,不要隨意丟棄或粘在口香糖牆上。”如果用過的口香糖沒有被妥善處理,也會成為環境的另一種塑膠污染源。
本文譯自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