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5多年前首次發現以來,一種名為 Prototaxites 的遠古生物留下的巨大化石結構,就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它們彷彿一個難解的謎團,難以被歸入任何已知的生命類別。
最近,英國的研究人員在一份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報告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這些奇特的化石之所以如此格格不入,無法在現有的生命之樹上找到合適的位置,或許正是因為它們根本就不屬於任何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生命分支。它們可能代表著一個獨一無二、在現代世界中早已杳無蹤跡的生命群體。
將時鐘撥回大約四億年前,那時的地球正處於晚志留紀。想像一下當時的沼澤地,遍布着如今看来如同外星造物般的木贼、蕨类以及其他原始植物的混合体。然而,在這些相對低矮的植被中,赫然聳立著高達8米(約26英尺)的神秘“巨塔”。這些巨塔形態奇特,既寬闊又沒有分枝,它們的真實身份一直是個謎。基於當時留存下來的有限證據,研究人員曾先後推測它們可能是某種藻類,或是古老的針葉樹。
例如,最早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加斯佩灣(Gaspé Bay)海岸發現的化石,曾被地質學家 John William Dawson 在19世紀50年代誤認為是腐爛的樹木殘骸,並因此將其命名為 Prototaxites,意為“原始針葉樹”。
儘管這個名字沿用至今,但關於其真實歸屬的爭論從未停止。直到2001年,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 Francis Hueber 經過研究,才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觀點:Prototaxites 最有可能是一種體型巨大的真菌。
這個“真菌說”在隨後的幾年裡得到了進一步的支援。2017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一塊據信屬於體型較小的 Prototaxites 物種(名為 P. taiti)邊緣部分的化石碎片。研究人員聲稱,在碎片中發現了類似現代子囊菌門真菌(Ascomycota)繁殖器官的結構特徵。然而,這一結論並未完全平息爭議。一些科學家質疑,這些被分析的不同碎片,是否真的屬於同一個體,甚至是否彼此關聯,都還是個未知數。
而最新的挑戰,正來自於前文提到的那份由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主導、尚未正式發表的研究報告。他們仔細研究了三塊不同的 P. taiti 化石碎片,通過精密的顯微解剖學觀察和對其管狀結構的化學成分分析,得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論:目前根本沒有足夠的證據將 Prototaxites 歸為真菌。
更有甚者,研究團隊採用排除法,系統性地評估了所有可能的歸屬類別,結果發現,沒有任何現存的生物類群,無論是從結構上還是化學成分上,能與 Prototaxites 建立起明確的祖源聯繫。
它是真菌嗎?研究人員認為其內部獨特的結構連接方式與已知真菌不符,因此排除。那麼是植物或藻類?其化學構成特徵又與這兩者相去甚遠。會是兩者的共生體,比如地衣嗎?其解剖結構特徵再次否定了這種可能性。甚至,會不會是某種離奇的動物?細胞壁的存在直接堵死了這條路。
“基於這些細緻的調查,”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我們無法將 Prototaxites 歸入任何現存的生命譜系,這恰恰凸顯了它的獨一無二。”他們進一步總結:“P. taiti 的形態特徵和分子‘指紋’,與在同一泥盆紀地層中發現的真菌及其他生物明顯不同。因此,我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是,將它視為一個前所未知的、現已完全滅絕的真核生物類群的成員。”
那麼,這個神秘的遠古生命類群後來遭遇了什麼?它們為何會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這仍然是一個無人能解的謎題。當然,這份新研究報告本身還需要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未來的進一步研究,甚至有可能推翻目前的結論,讓這個令人費解的 Prototaxites 重新回到古老真菌的分類範疇之中。
但無論最終的分類結果如何,在沒有更多相似標本作為參照的情況下,Prototaxites 或許註定要繼續扮演一個化石記錄中的“異類”角色。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強有力的提醒:進化是一場永不停歇的巨集大實驗,在這場實驗中,充滿了無數次嘗試與探索,而其中失敗和被淘汰的分支,可能遠比我們今天所能想像的要多得多。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