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我前單位降本增效而倒閉的過程說一下,從中,你就可以看出具體原因了。
「降本增效」這個管理工具背鍋了,根本原因是,企業快不行了,所以才搞降本增效的,如同一個病人,本身身體虛弱,基礎病一大堆,還給他動手術,還要他起床鍛煉身體,加速了他的離開......
比如,哪吒汽車,如果有一天萬一不行了,你說他降本增效弄的?
一般的中小企業主,很容易滿足的,業績好的時候,豪情萬丈,你不讓他擴張簡直就是斷他的財路,我前單位,老闆們那年對接資本成功,那個慷慨激昂,氣吞如虎,世界似乎都在他的腳下,哪有什麼危機意識呢,死命的擴張,打開手機計算機開始計算,一家門店400萬銷售額,新開100家就是4億,再打個75折,就是3億,人在膨脹的時候是看不清自己,是高估自己的。
半年下來,情況不對勁,虧損3000萬,董事會一看不行,立馬找財務出數據分析,這3000萬哪去了,財務給出了虧損明細,然後,老闆們開始了降本即砍成本。其實,降本增效在很多老闆的概念中就是砍成本,請不要和我摳字眼抬杠,其實,概念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企業老闆實際上怎麼看。
降本增效本身就會帶來成本。
砍成本傷士氣,比如取消了分公司每月2000元的團建費預算。原本大家一個月結束了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可以放鬆一下,即便工作中有些不開心,K幾首歌,喝幾杯酒可能就忘記了;取消分公司負責人每個月1000元的招待費,分公司負責人不再像以前那麼大方動不動請員工喝奶茶,負責人開始摳門了,人格魅力下降了;公休日福利取消了,哪怕是一盒粽子和一盒月餅也沒有了,員工開始議論,這個公司是不是要涼涼了?
於是,不聲不響離職的員工多了......
開會的時候,負責人在彙報的時候,都展示了自己的成本下降比例,虧損開始減少,領導很高興,整個團隊似乎找到企業度過難關的方式。
砍成本這玩意似乎讓人上癮。
老闆的關注點集中在成本和利潤上,研發部門不再像以前吃香,老闆開始嫌人多,於是不再像以前那樣對待情商普遍不太高(引述老闆的話,我本人無惡意)的IT男們,自動離職了一批;總部那些支持部門(市場、宣傳、培訓部、HR)人員總是在老闆面前晃悠,老闆認為都是花錢的主,於是該合併的合併,也給趕走了一批,老闆美其名曰:小政府、大市場。把企業的經營權交給一線團隊,總部給政策。100多人的總部,一下子空了一半,場地費挺貴的,從中關村搬到上地,上地又搬到昌平,成本省了一些,員工們整天愁雲密佈,這種情緒傳導到一線......
成本降低了,銷售額也跟著降......
有一天,企業突然延時發工資,謠言四起,於是老闆讓我們出來闢謠,說企業現金流很充足,帳面上趴著2個億呢,再後來,多次出現工資遲發,一線員工的士氣低落,日常業務受到影響,整體危機降臨,總部岌岌可危......
沒有人再出來闢謠了。
世紀CEO傑克·韋爾奇認為,企業不要太算帳,給一線管理者財務上寬鬆一點,有利於團隊士氣,不給他們財務自由的權力,員工的積極性出不來。
人是企業最大的資源,也是企業最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