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題主咋不去看看書呢?
1.尼羅河的泛濫是埃及農業的根源。
農業是古埃及的基礎,所以古埃及的歷法也和農業息息相關。古埃及人根據尼羅河的泛濫來區分季節。每年7到10月,尼羅河水位上漲,河水漫過尼羅河兩岸的河灘地,而且在河灘的高處存在一些天然的局部窪地,尼羅河水位上漲也會把這些窪地灌滿,這就是“泛濫季”;11月以後,尼羅河水位逐漸下降,河灘地露出水面,高處窪地的水則存在了裡面形成季節湖,河水帶來的富含有機質和礦物質的泥沙也落到了河灘地上,於是古埃及人開始在河灘地上耕地播種,如果需要灌溉,就把高處窪地季節湖裡的水匯出到田地中,然後進行田間管理,這個過程持續到第二年2月,這就是“播種季;到了第二年3月,尼羅河水位降到低點,田間的作物逐漸成熟,古埃及人開始收穫作物,這個過程持續到6月,這就是”收割季“。
所以如果真在尼罗河上修建堤坝,人為干擾尼羅河水的定期泛濫,古埃及農業也就“嘎”了……
2.從對尼羅河泛濫農業的模式我們可以看出,古埃及人對水利工程最大的需求,其實不是防洪,而是灌溉,這樣就能在尼羅河泛濫的河灘地之外耕種,擴大糧食的面積,所以埃及的水渠技術是最先得到發展的。
據現有史料可知,古埃及早在西元前 3100 年就開始進行了水利灌溉,“蝎王權標頭”就傳神地描繪了蝎王(前王朝末期希拉康波里之王)在一次灌溉儀式上的活動形象。“在權標頭圖像上,蝎王手持鶴咀鋤開鑿管道,面前有一個‘小人’形象,隨員手持籃子,彎著腰,似乎要把挖掘出來的土石裝上,另外一名隨員手持掃帚站在前一隨員的身後,似乎等待最後的清理。在圖刻的下欄即蝎王腳下的底層,刻劃有幾條流動的波紋形象的管道,在其右側立有兩個人,手持同樣的鋤頭在挖掘或疏通水流。”公元前 2600~2100 年間,因水利工程建設需要尼羅河流域不同區域之間的協同配合,埃及法老曾經組織民眾長期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在這一時期的埃及金字塔文當中也常出現“水渠”一詞。——李怡淨,《尼羅河灌溉工程與古埃及的國家治理——兼論古埃及文明的形成與社會形態》
3.但古埃及並不是不需要堤壩,比如在孟菲斯西南,有一個窪地叫法尤姆,其中有一個湖泊叫加龍湖,和尼羅河聯通。到了中王國時期,古埃及開始開發這一地區,把加龍湖視為天然的水庫,湖岸就成為便於農耕的居住地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首要的任務就是控制加龍湖的水位,古埃及人先是人工干預加龍湖與尼羅河的聯通,穩定兩者連接的水道,,然後修建堤壩控制尼羅河的來水量。經過一定時期的開發,法尤姆出產小麥、大麥、亞麻、葡萄、無花果、蔬菜和豆類,成為古埃及農業生產的“基地”。
4.農業和金字塔(精神生活)的關係不是對立的。古埃及文明因農業而生,農業的根源就是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所以在古埃及的精神世界中,尼羅河成為被崇拜的物件,尼羅河神哈比就是古埃及眾神之一,每到過古埃及人祈求洪水泛濫即使到來的時候,都會為河神獻祭一位少女。(我國也有類似風俗,可惜古埃及沒有西門豹)
如何在芸芸眾神中分辨出哈比呢?男身女乳者便是。
後來,人們發現,每當尼羅河水要退去的時候,甲蟲便會大量繁殖,所以聖甲蟲也就成了豐收的象徵,又因為古埃及宗教中把尼羅河泛濫和太陽神崇拜關聯起來,所以聖甲蟲就成了太陽神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