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大沙漠如果出現暴雨,塔克拉瑪干沙漠能變成綠洲嗎?
不太可能,2024年8月,塔克拉瑪干沙漠就發過洪水。
有的沙漠地區降水量比熱帶雨林地區還要多,沙漠化主要原因在於土壤缺乏腐殖質與粘土礦物,鹽鹼化嚴重。
國外例如千湖沙漠,位於巴西東北部濱海地區,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千湖沙漠年降水量約2000毫米,比北京年降水量約700毫米還多。
(網路圖片)
1981年巴西在此建立國家公園。該公園由眾多白色沙丘和季節性的小型鹹水湖共同組成。由上圖可知,沙漠附近是熱帶季風氣候,一年之中因旱雨兩季不同,公園裡的風景在不同時間段是迥異的。
雨季時,沙丘之間會因沙丘移動,流水沖蝕、彎曲路徑,會產生一些新的湖泊。當河流穿過沙丘地帶時,這些湖泊之間就會被連通,形成幾個大的整體。旱季時,湖泊會在炎熱的氣溫下開始蒸發,水面下降,最終被沙丘分割成眾多獨立的湖泊,因此得名千湖沙漠。
顯然,千湖沙漠就是濕潤氣候下形成沙漠的例子。濕潤氣候的形成有多種因素控制,包括緯度(例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傾向於乾旱)、海陸(中低緯度沿海大陸東岸多濕潤,西岸偏乾旱)、地形地貌(高大山脈迎風坡濕潤,背風坡乾旱)、水系(大河大湖可以改變局部氣候,例如羅布泊鉀鹽池建成后降水明顯增加),植被僅是多個因素的一方面,而且不是主要因素。
濕潤氣候與植被沒有必然聯繫,在千湖沙漠與巴西熱帶雨林的植被區別一例中,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土壤條件差別和海陸位置差別。千湖沙漠土壤有機質與黏土礦物比雨林的土壤少,而且因為臨海而鹽鹼化嚴重,因此濕潤氣候下植被不發育。
其它濕潤區也有濕潤氣候下植被不發育的例子,例如在東北一些近幾百年發生過火山爆發的區域,地表多是玄武岩,土壤尚未發育成熟,因此不利於植被生長,地表多是地衣、苔蘚、灌木,而未被火山熔岩流覆蓋的區域就有喬木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