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朱松純稱「中國的 AI 敘事存在認知偏差」,怎樣看待他的觀點?
更新于:2025-04-03 12:21:03

我讀了一下題目中的連結,也看了一下連結裡面的「分享精華整理」。如果原文沒有太多的刪改,那我覺得朱松純老師說的沒問題。只不過是其中「美國的AI敘事」可能說的大了一些。

大致讀完,我覺得他有幾層意思,都有道理。甚至他的一些觀點很類似LeCun的觀點。但是我就覺得,他說的話更多不是針對業界,而是針對決策者和未來投身ai方向的學生和學者

朱松純的在這片整理稿表達的邏輯和觀點(相比他和Yau一樣開始搞國學)還是很清晰的。他先說了一個完整的、落地的AI到底需要哪幾個過程。

所以他的觀點非常類似LeCun。大家還記得LeCun在2023年被群嘲么?當時他說 ChatGPT is 'not particularly innovative,' and 'nothing revolutionary' 。他LeCun並不否認ChatGPT的商業成功,但是他在當時的話,被當作「酸」或者解釋自己在Meta搞AI的(相對)失敗。但大家也知道,現在LLM的速度放緩(推理鏈不是遠離層面的提升,而作圖功能也沒有讓chatGPT難產的4.5加速發佈)。

這裡朱松純也是類似的意思,如果不能遠離的提升,現在的發展只不過是小提升。被大企業拖入算力戰爭而已:哪怕追得快,我們還是在他們的框架下發展,在別人框架下永遠就是落後的。

當然,他也提出了一個真的有價值的ai4science方向:用更大的模型和強大的能力去攻克複雜性問題(社會科學的可預測性)。這點我覺得很對,社科真的核心研究問題其實都是複雜系統,但是這些研究者都是數學和複雜系統能力嚴重不足的。所以搞來搞去徒增笑耳。

甚至他順帶把AI4Science的火滅一滅(不是簡單的Generative AI for science,而是要找到更能解釋的模型)。

所以,他的本意還是要注意基礎研究,不要被企業界火熱討論(可能是為了股價的宣傳炒熱,也可能是競爭對手的故意捧殺)帶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