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有自己的zlibrary?
更新于:2025-04-06 04:37:07

作為一個從高中(當時互聯網整體還處於起步階段)就開始偷(借)書的老玩家表示,我們都應該知道一個大部分回答都沒有提到的常識:

包括 libgen,zlibrary,scihub 等在內的眾多 “開(dao)放(ban)書庫”的產生和發展,本來就是一個具有明顯地域和時代特徵的現象。

除非世界科技資訊教育格局出現重大變化,莫說東大,所有發達國家都不可能有這些東西合法存在的土壤,而且現今其存在性唯一的指向了北方衰落大國(及其周邊)。

題主在描述中把它們當作“普世存在”的東西,和實際情況是完全相反的。現實中感覺國外教材更多跟容易獲得,和這些江洋大盜在“國外”沒有絲毫關係,而恰恰是因為國外(主要是英文)資料久經積澱,內容豐富,而國內中文資料至今在很多方面都很匱乏(甚至有所倒退)。貧民既然沒有甚麼可偷的,外文出版巨頭這些老錢們就天然成為最大的綁票物件。

所以另外還想提醒的是,題主所說的行為,實際上是在我東大暢通無阻的特殊先進方法。在很多“外國”這些事不僅做起來不方便,反而可能會喜提喝茶收小費套餐。出門在外切莫根據慣性嘗試。

(不合法的)開放書庫,本來就是一個多種因素局部促成的產物,而且在2024年末我們還明顯看到了它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圍剿和壓力,在後面的一段時間內其生存狀況都還未知。

  1. 它不可能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產生,因為這一市場的重要根基之一就是源自戴鷹的專利產權保護制度。隨著時代發展,專利產權制度逐步演化,甚至異化為壟斷資本的護城河和提款機,但其根基並未受到動搖,且暫時沒有有效替代。
  2. 它的產生文化源流之一是北大國時期的 самиздат (Samizdat) ,也就是著名的地下手抄本。在北大國崩盤之後儘管這一現象消失了,但是其精神卻藉助互聯網找到了新的載體。
  3. 它的產生另一源流是與資本主義相對應的且已經隨著冷戰實質消亡的康繆主義。儘管手抄本文化的產生源於對偉權出版鍵控的反抗,但是內核動機卻與偉權形式上所打的康謬主義旗號相吻合。另外開放書庫的作者和享受主體——全世界範圍內的臭老九,形態以左為主,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其基本盤。
  4. 它在東大曾經也有過類似的蓬勃發展期,諸如一些人提到的某問某盤,但是這也恰恰是因為當時的東大:

4.a. 互聯網(合法)資源,乃至正常的書本資源極其匱乏,獲取成本極高。

4.b. 互聯網處於野蠻生長缺乏監管的“黃金期”。

4.c. 康謬主義實質消亡但影響和旗號猶在,郭嘉資本主義尚在建立之中(直到現在也是,而且是醬鷹對東大發難的重要藉口之一)。

所以因為各方面原因,東大分支最終趨於消亡,也是有顯而易見原因的。

具體到我本人,對於開放書庫的態度和感情是比較複雜的。一方面“知識自由”“文化開放”的觀念是深入臭老九人心的,而且我們在“借”的過程中,確實能感受到一種羅賓漢式的快樂。

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發展,飛速進步的AI技術介入成為新玩家,打破了原有的兩方對戰格局。作為知識傳統載體的書本期刊,不論是實體還是電子版,雖然在知識傳承上的地位雖仍不可撼動 ,但因為靈活性較差等明顯缺陷,既讓老錢出版商受到了衝擊,又讓群眾遊擊戰的積極性也有所下降。

此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隨著年齡和閱歷增長,我們逐漸意識甚至實踐了《黃生借書說》中的一句,哪怕在互聯網AI時代也依然有用的老話:

書非借不能讀也。

把書本鎖在藏書閣中庋藏焉卻不做共用,甚至成為謀財的工具,本身就是自取滅亡,但是若走向另一個極端,把硬核知識這種實際吸收成本較高的東西,變成了彷彿點擊滑鼠就送的速食營養液,會動搖知識產生的根本動機,甚至反而影響知識傳授學習,最終也不利於知識的發展傳播。這也同樣是我們使用AI所感受到的嚴重隱患和擔憂之一。

知識共用的理念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間的衝突博弈,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儘管天平現在正向圍剿方傾斜,但仍然是打地滑鼠模式治標不治本,不可能實現斬草除根式的壓倒性勝利。而(非法意義下的)開放書庫一方的叢林遊擊戰,亦不是解決問題的長久之計。究竟如何在兩者之間達到一個良好的折衷平衡,是遠比題主提問更加重要的話題,並且這一話題的深入背景複雜冥感程度極高,已經超越了郭嘉、依弟奧樂吉等諸多方面的現實明顯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