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後夫妻花 76 萬買房,卻花 60 萬裝修,怎樣看待他們的消費觀?你會選擇花這麼多錢裝修嗎?
更新于:2025-04-06 14:29:10

很多人總是相信一分錢一分貨,以為貴的東西就肯定是好的,但如果你是對品質管理體系與後勤保障體系方面有研究的話,就會發現這種觀點經常是錯得離譜。

告訴大家一個製造業的規律——數量的暴力,也就是說一件產品生產銷售的數量越多,就越能夠增加更多品質約束與提供更多後勤保障,這是因為數量能夠把成本攤薄,數量越大客戶對於成本的承受力就越強。

此外,產品生態,或者說是產品之間的搭配,也是與數量有關,因為數量越多就越容易在市場上出現,需求量肯定就越大。

一般市場上面品質最好,服務最多,搭配做得最好的就是中低端產品,也就是成熟且便宜的商品。

當然,市場上有劣幣汰良幣的習慣,最便宜的貨肯定沒好貨,所以選擇大品牌的中低端商品往往就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真的要突破“數量的暴力”這條規則的話,那麼就必須承擔成本聚集的代價,換算到實際售價上會呈火箭級上漲,也就是說上浮10倍,甚至50~100倍的價格都不奇怪。

另外,這種極具個人化的商品往往需要維持一定的獨有性,就像女人穿的衣服不希望跟別人撞衫一樣,產能肯定會少得可憐,換言之,就是能用錢買到就已經是幸運了,實際應該是無價的。

現在一般人家的裝修費用大約是10~30萬之間,這對夫婦的裝修費用是60萬,這個數位就是明顯大於常規水準了,如果不存在完全推倒重來的情況,那麼他們採購的應該是中高端的產品與服務。

中高端產品有一定領先性的同時,往往風險性也會更大,而且它也沒有能夠突破“數量的暴力”的底氣,於是離真正的高端還有很大的差距,各項保障不可能做到位。

換言之,買中高端其實就是在給商家當白老鼠,與最便宜的爛貨一樣,都是不怎麼好的選擇。

如果真的要做到有品位,同時要有完整的品質後勤及產品搭配上的保障,那麼這個裝修費用就得大幅飆升,可能要到100~300萬左右。

如果這個裝修完了沒有出什麼大問題,那麼他們實際上選購的大概率仍是中低端的產品與服務,只不過這中間肯定是有一定程度的推倒重來,前面做的全都浪費了,最終裝修成品的產值可能也就與普通人的沒有區別,也就是花60萬只得到了10~30萬左右的剩餘價值。

如果我的這個假設是沒有錯的話,那麼大部分的成本應該都花在溝通上面,這就很不值當,畢竟就是做個3D虛擬效果圖也用不著30萬。

裝修行業的溝通問題一向飽受詬病,但問題並不完全出在商家這邊,客戶經常更換方案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因素,所以這種新聞其實反映的就是裝修溝通機制仍然有非常大的改進需求與空間,這對夫婦的選擇大概率是錯的,大家最好在個人化的追求上保持理性,以免荷包沒必要地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