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孫策當年遺命,其實就是投降……只不過是要找個合適的機會而已。
孫策的遺言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吳曆》中的,孫策托孤張昭,歷史上,孫策托孤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張昭,說還授予他“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巨大權力,還說“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結合上下文,這邊“自取”的意思就是,張昭如果覺得孫權不行,守不住這份基業,可以自己決定,把公司賣了,去別人那當官也可以。
《吳曆》: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本來孫策對孫權也沒抱太大希望,《三國志·吳書》裡面寫得更清楚,孫策的遺命就是,讓張昭等人好好輔佐孫權,“以觀成敗”,這邊有個“等”字,說明孫策是當眾講得,大家把這份基業守到北方的勝利者出現就行了。
到赤壁之戰,成敗不是已經很明顯了嗎?曹操不但統一了北方,連荊州都拿下來了,按照孫策的遺命,就應該投降了,把公司賣個好價錢。
《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為啥孫策對孫權這麼沒信心呢?
因為孫策太年輕了,他遇刺身亡的時候才二十六歲,他自己又有兒子,他這個年紀,是不會去培養自己弟弟做接班人的,正常來說,他起碼還能再奮鬥個十幾二十年,應該是去培養自己兒子當接班人的。
孫權接班前,職位僅僅是陽羨縣長,代理奉義校尉,沒錯,孫權只是一個縣令,他憑啥去號令諸將?孫策自己都不是皇帝,他只是討逆將軍、會稽太守,跟手下是沒有君臣名分的,效忠孫策,那是因為孫策的個人魅力,孫策死後,他們為什麼要效忠孫權?
張昭根據孫策的遺命提出自己的建議,也沒什麼問題,對張昭自己來說,他本來就是徐州名士,是北方士人圈子裡面的,即使不考慮主降的功勞,曹老闆也會給他一個不低的官位,雖然比不上在江東二把手的地位,但曹老闆那邊是漢家正統啊,去中央當官,也算光宗耀祖了。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少好學,善隸書,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覽眾書,與琅邪趙昱、東海王朗俱發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與朗共論舊君諱事,州里才士陳琳等皆稱善之。
所以,無論於公於私,張昭提出投降都是很合理的,本來按照以往三次統一的經驗:秦並天下、劉邦建立西漢、劉秀建立東漢,曹老闆統一北方後,基本就可以宣告勝利了,垂死掙扎沒必要。
而且,張昭僅僅是主降而已,孫權下定決心抗曹后,張昭也沒有再反對,更沒有搗亂。赤壁之戰期間,江東集團上下一心,沒人真的去降曹,這點,張昭也是居功至偉的,如果他出於立場問題要搗亂,孫權是不會這麼輕易把整個江東擰成一股繩的。後面張昭還帶兵去打了當塗,雖然沒打下來,不過這隻是能力問題,孫權自己也沒打下合肥,但從態度上講,張昭也算是以實際行動,表達了自己對孫權的支援。
《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漢紀五十七·孝獻皇帝庚》:十二月,孫權自將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之當塗,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