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更新于:2025-03-26 07:49:37

 

 認知 ·

一般而言,我們的學識、經歷和經驗會形成一個隧道,人對事物的所有認知和判斷都會局限在這個隧道內,並且還會想當然地認定真相就是如此。

但是,一旦有新事物出現時,我們的認知就會被頃刻顛覆

當下,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顛覆自我認知,吸收新的概念、新的結構,實現認知的躍遷、成果的精進。

 舉例 ·

羅輯思維中講到,《海底撈你學不會》,其中說到海底撈有一個員工叫夏鵬飛,他發明瞭一套說法,用打麻將來比喻工作

他認為,打麻將這件事最神奇的地方是,沒有人抱怨別人,甭管輸贏,都是在自個兒身上找原因。

你從來沒看過打麻將輸錢的人說,

哎,你們三個怎麼回事兒?

合夥搶我錢呢!

輸了錢的人只會說:我點兒好背啊。

他寧可相信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比如,

上洗手間拚命地洗手,回來后,在運氣好的人身上摸一把。

真是一個神比喻。所謂組織再造,最高的境界也不過就是這樣了。

第一,大家雖然競爭,但是又彼此信任。

第二,無論輸贏,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個組織能夠做到這兩條,這創造力的激發它簡直就不會是什麼問題嘛。

作家史鐵生先生曾說: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於人與豬的差別。”

 

在他看來,任何一個人與任何一頭豬之間的基因差異是恆定的、可量化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則會大到完全超乎我們的想像,乃至無法預測。

 

現實也確實如此。人只有將自己的認知力從低水準提升到較高水準時,才能夠打破天花板,獲得進步。

 

 #1  關於思維

守柔貴雌的智慧

老子推崇柔弱的智慧,他說: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柔弱的東西,更懂得變化。

譬如一棵樹,有生命的時候,都是有韌性的,風來了可以隨風搖擺。而一棵枯死的樹,就變得堅硬了,風來了就吹斷了。

老子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就是“柔弱勝剛強”,在老子看來,這既是萬事萬物的規律,又是為人處事的準則。

 #2  關於格局

用最大的精力,關注最重要的事

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曾經提出一個“少數民族”的理論,即:80%的結果,歸因於20%的企業。

80%產出來自20%的投入;

80%的存款來自20%的客戶;

80%的堵塞發生在20%的使用者;

80%的工作由20%的人員在承擔;

80%的銷售來自20%的顧客。

揭示了一個現象:

多數往往只能造成少許影響,而少數往往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響

在一個人漫長的生命裡,不可能每年都是均衡推進的。決定一個人一生鏈條的,其實是幾個關鍵環節

  • 全域觀

在疫情面前,只有真正把握大局,才能有效地保持清醒。

一位智者講過一句話:“對青天而懼,聞震雷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風波而不懼。”

有了這種氣度,才能具有真正的全域視野。

 #3  關於處世

真正的高手,都像孩子一樣謙卑

對每個人來說,應該永遠和孩子一樣謙卑,只有保持內心的柔軟和思想的彈性,才能真正做到“物來順應”,從而跟上時代的變化。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是因為它處在下游,從而水往低處流,才最終匯流成江。

曾國藩有句座右銘:

“常謙卑,少自傲;話少說,事多做。”

謙卑,是一種眼界。

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到底有多強悍,一個見過更大的世面的人,往往懂得謙卑自處。

謙卑,是一種包容。

山不辭石,成其雄偉,海不辭水,成其浩大。

謙卑,是一種力量。

不狂妄自大,不高調炫耀,默默積蓄,內心光明,才有力量。

識人透過現象看本質
識人透過現象看本質
2025-03-25 23:14:37
做減法
做減法
2025-03-25 23:19:55
To B市場人的職業規劃
To B市場人的職業規劃
2025-03-25 23: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