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減法
文 | 周曉峰
35歲有焦慮,45歲也有焦慮,到了50歲之後,如果事業依然沒有起色,很多人就開始認命,這輩子也就這樣了,這可能是很多職場人的心理。
有焦慮,相信自己有更多可能;向現實低頭,相信這種可能性在迅速消失。
人的一生是從幾乎無限到有限的過程,認識到個人所做事情的有限,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和每個轉換時刻,就會有較為清醒的認識。
十多年前,我學到最重要的一個詞是“專注”,它還有很多名稱,例如聚焦、壓強原則、二八原則等,即集中在某個點上,持續去努力。就如將筷子的一頭削尖,扎入到土裡。
嘗試過政府公務員、快消品業務員的工作,根據自己的個性,將職業定在人力資源管理,行業是醫藥。無論是在甲方企業,還是今天的乙方諮詢,都沒有再改變過,一做就是十五年。
如果你的下一份工作不是從事綜合性的工作,例如總經理或副總經理,那就要沿著非常有限的領域發展。精通該領域所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積累經驗。還要意識到這些知識、技能和經驗,在未來可以轉化為財富,否則就應當及時更新它們,不能抱殘守缺。
這其中的道理是:暴風雨來臨的時候,不應當是在海面漂流,想要去追風口,而是回港拋下錨。
只要你判斷所從事的職業或行業在未來三十年不會消失,就要不斷下注,投入更多的資源到其中。讓自己或企業成為頭部,形成局部優勢。
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方法、工具,提升個人和組織的效率,例如將人工智慧引入到知識學習和工作流程中。
朋友發微信,讓我參加他們國學等知識的學習,我抱歉並婉拒。一方面我對國學不熱衷,另一方面不是我關注的領域,我自己的專業領域,尚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實踐。
他說:“你是自主自由的。”
是的,我的工作和生活必須斷舍離,盡可能做減法,將所有的力氣集中到有限的點上。這樣我才不會被焦慮拖著走,我才能自由。
作者:周曉峰,管理博士,上海子邁諮詢創始人,曾任集團和上市公司人力資源高管。
上海子邁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是專業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通過優秀的顧問團隊、領先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的實踐經驗,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管理服務,推動組織和員工的共同發展,主要業務包括管理諮詢、醫藥獵頭和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