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個不斷歷練的過程,成長之路註定布滿荊棘。
面對時刻可能出現的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體現著一個人的水準高低。只有不斷提升自我,才能遇事不慌,冷靜思考,遊刃有餘地化解困境。
01
敢於破局
人和人命運的主要不同,在於思考力的差距。
思路要是不對,再多的熱情和努力都是徒勞的。
優秀的人並不一定是能力比我們強、智商比我們高、定力比我們好。
只是因為他們思考比我們深、見識比我們廣,他們看到了更大的系統,擁有解決更複雜問題的能力。
所謂不破不立,懂得打破常規去思考的人,才能成為不同尋常的人。
局面紛繁複雜時,要善於找“元問題”,也就是本質的問題。
局面無法向前推進時,要善於發現“亮點”,也就是從缺點中找到優點,化弊為利,化危為機。
02
心裡分析問題,
手上解決問題
聰明人在困難的面前不會選擇逃避和妥協,他們會在第一時間認清問題,解決問題。
在《莊子·達生》篇中,有一個佝僂丈人承蜩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要到楚國去,他走出樹林,看見一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粘桿粘蟬,動作輕巧地就像在地上撿東西一樣。
孔子說:“先生的技術真是巧啊!這其中有竅門嗎?”駝背老人告訴孔子:“我有我的辦法。雖然粘桿很長,在桿頭上的黏丸也不好掌握平衡,蟬也爬的很高,我卻可以勤加練習。
黏蜩的時候,我會站穩身形,就像臨近地面的斷木,我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地很大,眼前的景物很多,但我一心只注意蟬的翅膀。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為什麼不能成功呢!”
聰明的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正如老者黏蜩一樣,心裡在分析問題,手上在解決問題。
他們往往對於自己有清晰的定位,願意付出成百倍千倍的努力,去攻克難題,把事情做到極致。面對問題,盡心盡意,盡善盡美。
03
接納期望之外的結果
《論語·子罕》中有言: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這個世界,從沒有絕對的得與失、好與壞。
世事無絕對,生活不可能處處令人滿意,很多事情也不會總是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就像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接受失敗,不過是因為自己把事情想得太過絕對。
允許期望之外的結果出現,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人生有無數個路口,眼前的路不通,也許轉個彎,又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色。
不要因為一時的事與願違,而自怨自艾,給自己畫地為牢。
人生不止一種活法,通往成功的路也不止一條,每一個不如意背後都可能暗藏轉機。
處處設限,只會讓世界變得狹隘,試著接受,人生也許是另一番精彩。
美景無處不在,若想走上坡路,就要允許意外的發生,接納期望之外的結果。
04
不輕易被情緒所操控
關鍵時刻壓住火,再難的局面,都會迎來轉機。
歌德在公園裡散步,在一條僅能一個人通行的小路上和批評家狹路相逢。
“我從來不給蠢貨讓路”,批評家說。
“我恰好相反!”歌德說完,笑著退到了路邊。
被爛人無端挑釁,或者是被壞人誤解污衊的事情不可避免,若遇事任由怒火攻心,最終只能自毀自傷。
就如莎士比亞所說:
“ 誰能夠在驚愕之中保持冷靜,在盛怒之下保持穩定,在激憤之間保持清醒,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
心中有數,才能有條不紊;遇事不怒,才能從容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