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多個問題下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但還想再重複一下,那就是為了滿足探索欲。如果說人類的天性有探索的慾望,那麼物理本身就為探索世界搭建了橋樑。
在沒有學物理之前,我的數學學的挺好的,但是也只局限於書本知識,在中學的時候,數學還偶爾拿過滿分(當然現在我的數學水準讓很多人評價,可能不如小學生)。這不說明什麼,只是說明我的腦子不是傻的,而是作為一個正常人,可以具備一點點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在學數學的過程當中我也認識到了一點,那就是數學本身所研究的世界並不一定是我們的真實世界,但是物理所研究的一定是我們與這個真實世界的互動。因為物理理論一定要對這個世界作出預言,一定要能夠預言出一系列的可觀測的實驗現象,要不然的話這個物理理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物理理論。
所以當我在小學的時候瞭解到我們身處於的世界,只是偌大宇宙當中的一個小角落或者一粒沙塵,我就被震撼到了。震撼之餘,更多的是一種茫然和無助。我發現沒有辦法去掌握如此巨量的東西。只是很久之後才認識到物理是最好的辦法。
這源自於我對天文學的興趣。一開始我找到的是實實在在的工具,比如天文望遠鏡,來緩解這種無助感,也為了滿足探索欲。但是後來我發現這是無趣的,因為這隻是看到或者觀測到某種單一現象,卻無法理解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通過原因去掌握很多現象的本質,一下子就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原因導出豐富的現象和事件,而這就是物理學誕生的原因。
在17世紀,牛頓在那本改變整個世界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上提到了一句話:
事物的屬性如果其程度不能增加或減少,且在我們的實驗所及範圍之內,為所有物體所有,則應視其為所有事物的普遍屬性。
我在高中的時候學到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下子就瞭解到了這個定律的意義。物理學的核心任務是尋找某種普遍屬性,而這正是解決那些虛無主義的鑰匙。
我後面的經歷基本上都不用提了,瞭解我的知友們應該都知道。期間多多少少經歷了一些曾經認為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那樣的事情。就比如對於科研的認識,比如對於整個物理學的看法。但始終有一點存在著的,一直沒有發生變化的,那就是對於理論的把握始終沒有放開。直到現在我學習和研究物理的辦法還是拿著筆在推導,用計算機進行輔助理解,核心還在於推導。因為我感覺這是人類用它最簡單的辦法在試圖理解這個複雜的,抽象的,無聊的世界,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所以直到今天,我沒有辦法接受凝聚態物理學當中所流行的一些觀點。這可能是我留在物理學當中最後的底線。
現在我已經過了30歲,跟10多歲的時候心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好的一點是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理解世界的物理方法,學習了10多年的物理,已經可以獨自的去做一些探索。不好的一點是這種探索欲,還有好奇心,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容忍度在降低。我發現人的成熟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與“探索”二字背道而馳的。一個人越成熟,他對於外界的反應就會越遲鈍,那種新鮮感不斷的在丟失。
如果一個人在世俗世界當中不斷的成熟,還能夠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那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情。當一個人被完全磨平了棱角,那他還會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嗎?這恐怕太難了。如果說我現在最羡慕什麼人,那就是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因為幾乎他周圍所有的朋友都在維護他的好奇心和他自己的一些原則。
而我現在正在帶著一些童年時殘留的好奇心,在理論物理的道路上緩慢的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