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公司稱復活約 12500 年前滅絕的恐狼,可信度有多高?若屬實未來還能復活哪些已滅絕的動物?
更新于:2025-04-10 08:47:00

先說結論:與其說這家公司是復活滅絕了一萬多年的恐狼,還不如說是給現代的灰狼做了一個整容術。其中技術噱頭遠大於生態實際意義,真正起作用的,是新聞標題+投資人信心

“恐狼復活”背後的真相:復活的不是狼,而是一種幻覺

2025年4月,美國合成生物學公司 Colossal 宣布他們“復活”了滅絕一萬多年的恐狼(Aenocyon dirus)。

這則消息迅速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也刷爆了中文互聯網的“科學新聞”板塊。

可冷靜下來你會發現——這根本不是恐狼的“復活”,而是一個灰狼換皮計劃。

一、別被標題騙了:這不是復活,而是“擬態”

Colossal 自稱“復活”了恐狼,具體做法是:

  • 從恐狼化石中提取部分古DNA片段
  • 與現代灰狼的基因組比對,篩選出大約2.3萬個差異位點
  • 從中挑出14個基因(20處突變),利用 CRISPR-Cas9 技術修改灰狼胚胎;
  • 修改主要集中在毛色、體型、耳型和肌肉結構上;
  • 最後將胚胎植入家犬體內,生出三隻看起來“很像恐狼”的小狼。

聽起來很未來?但問題來了:

  • 他們沒有重建完整恐狼基因組,更談不上還原行為或代謝特徵;
  • 所用的全部遺傳底盤,仍是灰狼
  • 修改範圍只覆蓋了百萬級差異中的極小一部分

說得直白點,這更像是給灰狼改了個外形、染了個白髮,就拉出來說:“這就是一萬年前的恐狼!”

二、物種不是靠“長得像”定義的

Colossal 的“復活邏輯”是典型的形態擬態,但真正的生物學定義是基於系統發育和基因組完整性

  • 恐狼和灰狼600萬年前就已分家,二者親緣關係比你以為的要遠得多;
  • 科學界對它們分屬不同屬(Aenocyon vs Canis)已無太大爭議;
  • 如果按照Colossal的定義標準,那狸花貓是不是也可以叫“美洲豹”了?

把灰狼改造成“恐狼外形”,就叫復活恐狼?

那我要是把一隻哈士奇染成白色,能不能叫它“劉看山”?

三、他們以前也復活過猛獁象……不對,是“長毛老鼠”

這家公司其實早在“復活恐狼”之前,就以“復活猛獁象”之名搞過一次大新聞。但那次的產物,更讓人哭笑不得——他們不是讓猛獁象復活,而是做出了一隻“長毛老鼠”。

事情是這樣的:

Colossal 從猛獁象的基因組中,找出與毛髮、脂肪代謝、寒冷適應有關的變異,再結合一些已知能改變小鼠毛髮的小鼠自身基因突變,用CRISPR技術,把這些變異編輯進小鼠胚胎,成功造出了一種:

長毛黃褐色小鼠,毛髮蓬鬆,長得有點像“縮小版的猛獁象”

公司把這項成果稱作“復活猛獁象的重要一步”,CEO甚至聲稱“這將改變瀕危動物的未來”。

但你要是認真讀文獻,你會發現:

  • 小鼠身上只有8個突變,且大多並不是猛獁象專屬;
  • 連首席科學家都承認:“我們並不是在復活猛獁象,而是在探索某些古老突變是否有用”;
  • 真正的基因組相似性差了兩個億年的進化距離

你聽著是不是也覺得有點耳熟?

改點基因 ➜ 做出個“像的” ➜ 發個新聞稿 ➜ 上雜誌封面 ➜ 對外宣稱“我們復活了XXX”

實際上:技術噱頭遠大於生態實際意義,真正起作用的,是新聞標題+投資人信心

四、什麼才是真正的物種復活?

真正的“物種復活(de-extinction)”,至少應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 高度完整的目標物種基因組(高覆蓋率、少錯配)
  2. 使用近緣物種進行代理繁殖(克隆、雜交、人工子宮)
  3. 能誕生可育個體,並形成繁殖種群
  4. 重建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與生態位

而Colossal所謂的“復活”專案,僅僅停留在:

  • 類比性狀(如毛髮、耳型、體型);
  • 點狀突變(20個位點vs 2000萬個差異);
  • 單個個體或模型動物(灰狼、小鼠);
  • 從未涉及野外放歸或生態恢復(他們還專門強調不會讓“恐狼”繁殖)。

說白了,這些專案目前還停留在基因表型驗證階段,連“類比”都算不上“復活”。

五、那這些專案到底有什麼用?

實際上,Colossal 的技術展示並非一無是處。其實他們最具價值的工作,恰恰是一些面向現實的物種保護專案

  • 利用“幽靈等位基因”為美國瀕危紅狼增加遺傳多樣性;
  • 給袋鼬引入抗甘蔗蟾蜍毒素的突變,提高其在澳洲生態系統中的生存能力;
  • 研究如何用基因手段延緩物種近交衰退與滅絕速度。

這些才是CRISPR基因組編輯真正能為生態系統發揮作用的方向。與其花大力氣“復活一個已經滅絕的物種”,不如用這些技術避免下一個物種滅絕

我們真正需要復活的,不是恐狼,是理智

Colossal 的“恐狼”也好、“長毛鼠”也罷,歸根結底是科學與行銷結合的產物。它們看上去光鮮,背後卻是大量科學概念的偷換和技術路徑的模糊化。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進行時,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清醒地看待:科學技術不能成為炒作的噱頭,生態復興不應靠幻想填補,真正值得保護的,不是過去的幻影,而是今天仍有機會的生命。

啊,評論區里有好幾個歪題討論這個是不是AI寫的,我就多寫一點:確實跟評論區的朋友說的一樣,直接用AI是輸出不了這樣的內容的,AI直接輸出的內容還是智障。需要你手把手的把觀點,思路以及行文順序和參考資料都提供給它,然後再根據它輸出的內容進行修改,因為即便你把什麼都告訴他了,它的回答里依然還有很多說不通的地方。至於為什麼大家會覺得這個回答AI味比較重的一個核心因素,是我在訓練AI做適配知乎的Markdown格式排版,輸出出來就是這樣子了,不過從大家的反饋來看,貌似不受歡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