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讚的答案有誤導性。歷史上的後宮這個要分時代。基本上是越往後越和諧。到明清時期,基本上已經是中國八十年代之前國營企業大院的感覺了。要說有鬥爭,確實也有——都是一個單位的,鄰里之間的攀比,小心思,矛盾都有,但是大面上還是和諧的,偶爾還能夠互相幫助周濟一下。
首先,單純的後宮是很難鬥起來的。因為說到底都是為皇帝而設,很多事情皇帝一言而決,沒多少鬥的必要。現在的宮鬥劇裡面至少有一個戀愛腦,比如甄嬛傳裡面的華妃——希望和皇帝「一生一世一雙人」之類。但其實這種人在古代比熊貓都稀罕,因為一來文化上從小就是三從四德,一夫一妻多妾,妃子和皇后自己的爸媽也都是這麼過來的,哪有那麼多悍妒的成分;二來後宮是非常扁平的,沒什麼實際的產出和大的利益,能鬥起來,那基本上是因為牽扯到真正的朝堂「權力」。
所以,如果後宮真的有機會和權力牽扯的深一點,那麼宮鬥就激烈一些;如果後宮真的只是後宮,那大家就更平和一些。
高讚的例子裡面一大半都是漢朝和北魏的。為什麼?因為漢朝的皇后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北魏更是有段時間害怕後宮干政直接去母留子。在漢朝,只要當了皇后,娘家人馬上就可以封侯,然後紛紛佔據朝廷要職。所以漢朝的宮鬥非常厲害——鬥的不是恩寵,而是一大家子人幾百年的未來。
高讚中殘酷的例子,都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事蹟,對正常的後宮的正常嬪妃不具有太大的代表意義,誇大了後宮的殘酷性。高讚裡面的幾個殺人見血的例子: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的宮鬥劇,往往有一個大權獨攬,四處留情的皇帝,然後有一群不安分的嬪妃互相爭寵,爭寵的過程各種明槍暗箭,皇帝在其中多方干預,最後主角在鬥敗了一大批競爭者之後,成功上位。
這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因為如果皇帝強勢,大權獨攬,那麼後宮就沒什麼可以爭的;而凡是鬥爭激烈,往往都是皇帝不拿事的,或者皇后的位子本身就代表真正權勢的。典型的比如兩漢,高讚答案裡面大量的例子都來自於這段時間。像王政君和丁太后、傅太后持續三代對帝位的干涉和鬥爭,很難說這是宮鬥,其實是赤裸裸的權鬥。而西漢最終就是亡於外戚。
並且,即便是在北魏或者漢朝,宮鬥也需要硬通貨,那就是潛在能夠繼承皇位的皇子,而兩邊都有硬通貨的情況也不太多。比如說漢文帝的夫人竇氏,晚年已經失寵,但是漢文帝寵愛的慎夫人和尹姬沒有生出來兒子,所以只要竇氏沒有太大的過失,那就沒什麼可鬥的。戚夫人如果不動易儲的心思,其實和呂后也鬥不起來——等劉邦去世了,像薄姬那樣,老老實實去兒子的封地當王太后就行了。一旦牽扯到皇權的爭奪,那最後能不能善終只能看勝利的一方是不是像司馬炎那樣「寬仁」了。
同樣,趙飛燕已經成功當了皇后,但是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她就沒有上桌的資格,只能在傅家和王家裡面二選一,她選擇了支援傅家的漢哀帝,保住了六年的富貴。而哀帝身體不好,之後王家支援的漢平帝即位,她就被王莽徹底清算。
宋朝之後,隨著制度的完善,基本上在皇帝能夠正常理事的時候,宮鬥就是嬪妃之間刷個臉色,在皇帝跟前說說怪話,有點存在感。這其中元朝是例外。蒙古大汗的可敦在傳統上是有權力的,所以元代的皇后與眾不同,經常有明晃晃的干政記錄。
到了明清,像崇禎的周皇后和田貴妃:
田貴妃有寵而驕,后裁之以禮。歲元日,寒甚,田妃來朝,翟車止廡下。後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無他言。而袁貴妃之朝也,相見甚歡,語移時。田妃聞而大恨,向帝泣。
周皇后故意給田貴妃臉色,冷落她;田貴妃轉臉就在崇禎跟前說周後治宮無方:
是日舁以宮婢,上問故,曰:“小珰多恣肆無狀。”叩其實,曰:“聞坤寧宮小珰狎宮婢,故遠之耳。”上色動而搜其處,大得狎具,蓋宮人各侶其珰,所謂“對兒”也,一名“對食”。上驟怒,立譴諸小珰。中宮因懟恨成疾嘓血。有老宮人曰:“田氏宮中獨無‘對兒’乎?亦可搜也。”已而果然,上疑始釋。
基本上,大部分情況下宮鬥就這個強度罷了。後宮裡面的位階,不和外朝鏈接的話,本身也就是只和待遇掛點鉤。沒有皇帝點頭,皇后一般也奈何不了後妃,後妃也奈何不了夫人和美人。像很多宮鬥劇裡面,位高一級就可以直接扇對方巴掌,罰對方的跪到死,這是很少很少能見到的情況。
這位階本身也是經常可以跳的。唐朝的時候,唐武宗獨寵王才人,想直接把王才人立為皇后,經過李德裕勸阻才封妃作罷。李德裕的理由是什麼?——無子,歸根結底還是落在了繼承皇位這實打實的權力上來。
總之,以「恩寵」為核心的宮鬥劇情節在歷史上並不常見,血淋淋的宮鬥的背後,往往都有真實權力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