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早做generic AI agent的公司funding人員,我覺得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下海外市場的一些視角和看法。
先大致介紹一下,我司(Convergence)從去年開始做Generic Agent,今年一月底落地,對全球用戶開放,目前還算有不錯的使用者量和熱度。
在開發和落地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做genric agent的公司在落地產品時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其實都是發現真的對用戶有價值的workflow。例如訂餐廳/機票這樣的usecase都是看著fancy,但很少會有普通人放心讓一個agent來完成,還有些場景可能已經可以靠現有的產品來完成80%的自動化,那ai agent的優勢就完全不突出。如果沒有突出且真正有價值的usecase,很難讓使用者感受到類似首次使用GPT的驚艷體驗。
第二點就是使用者的education,每當新產品領域出現時,無論是PM、工程師還是普通使用者,都不一定清楚如何有效使用。多數使用者仍用GPT的思維來體驗agent,很快會發現不足。而如何將開發組和power user(願意自己花時間去探索使用場景)的經驗有效傳遞給普通使用者,讓他們快速上手,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三點是速度/效率,無論operator還是我們公司的proxy,最常見的技術反饋是速度不夠快。由於agent需要進行多次model調用和operation來保證準確性,因此任務執行時長較長。儘管power user可能願意等待,但初次接觸的使用者更希望能迅速看到結果,否則容易失去興趣。
綜合而言,從一個從業者的角度來看agent產品真正的挑戰主要在產品設計、實用性和市場接受度上。雖然技術存在bottleneck,但技術問題遲早會解決 ( 例如我們剛推出的並行agent就能很大的提升速度),而產品和市場的問題將長期存在。
我也有看到大家有在說agent只是套殼玩具,但其實在我們做user research的時候是有看到很多power user是真正在用ai agent 改變他們的工作或者生活。 所以從從業者的角度,我還是堅信ai agent不僅僅是一個泡沫,而是在逐漸完善的下一代ai 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