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享一段自己的故事吧!
我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嘗試自學量子力學,打開曾謹言的書,立馬就不會了:常微分方程、特殊函數都不明白,看著書裡的數學計算完全不知道咋回事!書裡寫的什麼哈密頓量、什麼規範我也不懂。只好放下量子力學,照著物理系培養方案,從周衍柏的《理論力學》讀起,郭碩鴻的《電動力學》、汪志誠《熱力學、統計物理》、梁昆淼《數學物理方法》全都讀了一遍,還跑去旁聽一學期工科專業概率論重修班(重修班在晚上,我沒課可以去;白天全讓各種課佔滿了)。這樣到了大三,正好是學習量子力學的年級,也就能看明白曾謹言的書了。當然,“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些動機書裡沒有,我自己也沒想過,就想著學明白量子力學,就可以理解更廣大的天地了,無論如何一定是躲不過去的,必須學。正好當時自習室里有一位考研大哥,曾謹言兩卷本都翻爛了。趁他去廁所,偷看了一下他的書,書裡習題每一道都做過,用筆寫了很多字,有心得有求解過程。我想,這也許就是學習物理學的必經之路吧!
到了研究生院,李俊老師講《高等量子力學》,跟我想像的很不一樣!買來J. J. Sakurai的《摩登量子力學》之後,感覺又發現了新的世界,而且跟以前學的量子力學很不一樣!當然,雖然概念較為新奇,但有一些基本的結論是沒有的,如:
\langle \vec{x} \vert \vec{p}\rangle = \frac{1}{(2\pi \hbar)^{3/2}}\exp{\left\{i\vec{p}\cdot \vec{x}/\hbar\right\}}
等等,還得要時不時翻看曾謹言。但當時又發現了張永德《高等量子力學》、喀興林《高等量子力學》、Claude Cohen-Tannoudji、Laloe、Diu的大厚本量子力學等書,還有Mahan的《Quantum Many Body Theory》,越學越有趣味。這些都是通過各位老師如李俊、任中洲、王強華等課堂上告知,還有小百合BBS網友交流瞭解到的。但通過回顧,也對量子力學的入門有了自己的看法。我的同事也是如此,他從北大畢業去瑞典Lund大學,回國后也頗為關注量子力學教育,採用David Griffiths的書作為教材。但受限於課時和研究趣味(他是粒子物理的)只講授了一個子集,但講義寫的非常清晰流暢,學過的同學都說好。另一位接手的同事也是跟隨大師學過相關知識的理論凝聚態學家,這樣講授給學生之後,學生們紛紛表示學的更清楚了。所以現在的資訊更全面、學者之間的聯繫更加活躍,肯定能使教材的內容及時地反映學生們的困惑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