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葉尼塞河,流經西伯利亞的三條大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鄂畢河的年徑流量都很大,分別排世界第8、10和15名,低於長江,卻高於黑龍江和珠江。首先這幾條河流域內的降水實際上比較豐富,並不屬於極度乾旱缺水地區,而且這幾條河流的冰雪融水比例高。此外,流域面積廣闊、蒸發量小、凍土廣泛分佈有效減少下滲等因素也有利於徑流量的增加。
葉尼塞河、勒拿河、鄂畢河這幾條河流的年徑流量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這幾條河流域內的降水實際上比較豐富,並不屬於極度乾旱缺水地區,其流域內年降水量大多在400-600mm,而上游山區的降水更多,甚至可能超過1000mm,這就為這幾條河提供了穩定的水源。作為對比,我國北京、哈爾濱等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500mm,也就是說,雖然流域內的年降水量不及我國南方地區,但和華北、東北地區大致處於同一水準。另外,我國半濕潤和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實際上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就是說,這幾條河的流域按這個標準也能算是半濕潤區。
其次,這幾條河流的冰雪融水比例高,上游的積雪和冰川在春季和夏季融化,增加了河流水量。其中葉尼塞河有來源薩彥嶺、西伯利亞南部等的冰雪融水,占徑流量來源的30%-40%,有融水集中,春夏季洪水顯著,匯流速度快的特點。勒拿河的冰雪融水則主要來源於貝加爾山脈,占徑流量來源的40%-50%,特點是融水比例最高,春夏季洪水明顯,受凍土影響大。鄂畢河的冰雪融水主要來源於阿勒泰山,占徑流量來源的20%-30%,融水比例較低,匯流速度較慢,而且下滲相對明顯。
葉尼塞河、勒拿河、鄂畢河流域面積都超過了200萬平方公里,覆蓋了西伯利亞的廣大區域,支流眾多,為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流域氣候寒冷,蒸發量較低,流域內年蒸發量均小於300mm,減少了水的損失。
西伯利亞地區分佈著廣泛的永久凍土層和季節性凍土層[1],這些凍土層阻礙了水分下滲,使得更多降水可以直接流入河流。葉尼塞河、勒拿河和鄂畢河這幾條河流的流域內永久凍土面積大約為70%、80%和60%。
不過,這幾條河流中,流域面積最大的鄂畢河的年徑流量反而不如葉尼塞河。這是因為,除了流域面積外,其他方面的因素上,都是葉尼塞河的條件更有利。一方面,葉尼塞河流域的降水量更多,尤其是上游山區,降水更為充沛,而鄂畢河流域的降水量相對較少;另外,葉尼塞河上游有更多的冰川和積雪,春季和夏季融水對河流的補給作用更強,而鄂畢河的上游冰川和積雪的規模不如葉尼塞河,冰雪融水貢獻相對較小。
另一方面,葉尼塞河流域海拔相對較高,氣候更為寒冷,蒸發量較低;葉尼塞河上游地形相對陡峭,降水能迅速匯入河流,而鄂畢河流域地形較為平緩,水流速度較慢,部分水分還是可能滲入地下或蒸發;葉尼塞河流域的永久凍土層更為廣泛,減少了水分下滲,而鄂畢河流域的凍土層覆蓋相對較少,部分水分可能滲入地下。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鄂畢河的雖然流域面積較大,但年徑流量仍不及葉尼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