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地球陸地儲水急劇減少,嚴重威脅農業生產。氣候變暖是主因,地球自轉也受影響,亟需行動。
地球的水,無論是藏在土壤里,匯在湖泊中,還是奔流於江河,其總量正悄然縮減。而這對滋養萬物的農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壞消息,甚至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一次尋常的探親旅途,卻意外揭開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墨爾本大學的水文學教授 Dongryeol Ryu 與其合作者 Ki-Weon Seo 正同乘火車。途中火車因技術故障臨時停靠,Seo 便拿出電腦處理工作以打發時間。就在這時,數據分析中跳出了一個讓 Ryu 幾乎不敢相信的結果:地球陸地上儲存的水量,似乎正在以一種“驚人的”規模流失。
“我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肯定是模型算錯了’,” Ryu 回憶道。
然而,經過長達一年的反覆核查與驗證,他們不得不接受這個令人不安的結論:那並非錯誤。
他們的研究成果,於本週四正式發表在權威期刊《科學》之上。研究明確指出,全球變暖正顯著蠶食著地球的陸地水庫——無論是土壤里的水分、湖泊河流的蓄水,還是冰雪覆蓋,其總量都在減少。這種變化不僅可能對農業生產造成難以挽回的打擊,也加劇了海平面的上升。研究人員特彆強調,大量淡水從陸地流向海洋的趨勢,對於依賴灌溉的農業而言,是一個尤其嚴峻的警訊。他們希望這項研究能警醒世人,促使我們更加努力地遏制對水資源的過度索取。
數據揭示的現實觸目驚心:僅在過去大約二十年間,全球土壤損失的水分就超過了 2000 千兆噸。為了讓這個數位更具象,研究者打了個比方:這相當於格陵蘭島在 2002 年至 2006 年間冰川融化損失量的兩倍多!伴隨而來的是,曾經十年一遇的農業和生態乾旱變得更加頻繁,全球海平面持續上漲,甚至連地球自轉的地軸也因此發生了微小的偏移。
為了確保結論的可靠性,Ryu 和同事們交叉比對了三種不同的數據來源,都指向同一個事實:地球陸地確實不如以往那樣能夠“鎖住”水分了。他進一步解釋說,這項發現也印證了一個農民們憑經驗早已熟知的現象,或者說揭示了土地更深層的一個特性:即便在一場大旱之後迎來瓢潑大雨,甚至引發洪水,這並不代表深層土壤中的水分儲備就能立刻恢復如初。
“給人的感覺是,土地似乎失去了恢復到原有儲水水準的那種‘彈性’,” Ryu 形象地比喻道。
那麼,土地失去的這種“彈性”還能回來嗎?研究人員的答案是,這完全取決於人類接下來的行動——我們是否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並且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使用水資源的方式。現實情況是,持續升溫給植物帶來了更大的“熱壓力”,迫使它們需要消耗更多的水分才能生存。與此同時,農業,尤其是依賴大量灌溉的現代農業,仍在不斷抽取著遠超其可持續承載能力的水量。更令人憂慮的是,儘管警鐘長鳴,人類社會整體上仍未展現出足夠強大的決心去扭轉局面,溫室氣體的排放依舊在持續。
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環境科學教授 Katharine Jacobs 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這項研究,但她對此評論道:“歷史上確實發生過能扭轉類似趨勢的長期氣候變化,未來理論上也可能再次出現,但恐怕在我們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她解釋說,“只要溫室氣體還在持續導致全球變暖,並且這種影響將持續很長時間,那麼地表蒸發和植物蒸騰作用帶走水分的速度就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減緩下來。”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還為另一個科學謎題提供了佐證:地球自轉時那微乎其微的“擺動”,其成因之一正與全球水分佈的變化,也就是陸地濕度的改變息息相關。
波茨坦大學的水文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Luis Samaniego 在《科學》雜誌上為這項研究撰寫了評論文章,他難掩興奮之情:“讀到這項成果時,我激動極了!這好比一個涉及多個學科的迷人拼圖,恰好在此時此刻被拼湊完整,證實了一些我們過去無法確證的現象。”
然而,Samaniego 話鋒一轉,強調這項發現絕不僅僅是滿足科學好奇心那麼簡單,它更是一個響亮的警鐘。他打了個生動的比方:不妨將地球自轉的這種微小擺動想像成給地球做的心電圖。那麼,這次觀測到的變化,就好比心電圖上檢測出了心律不齊的信號。
“而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他意味深長地補充道,“就像是明明看到了異常信號,卻選擇對醫生的警告置若罔聞。”
本文譯自 thehimalayantimes,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