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億年前,二疊紀末大滅絕滅絕96%海洋物種,但中國新疆的植物卻蓬勃生長,化石揭示綠洲庇護生命,助生態快速復甦。
大約2.52億年前,火山噴發引發了二疊紀末大滅絕,被稱為“大死亡”。這場災難讓96%的海洋物種消失得無影無蹤,可陸地上的情況真有那麼糟嗎?科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現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NIGPAS)的團隊給出了新答案:陸地生態遠沒海洋那麼慘。
由古生物學家Feng Liu帶隊,他們在新疆吐哈盆地挖出了讓人驚喜的證據——即使在毀滅性的滅絕中,依然有生命蓬勃的“避難所”。這些綠洲不僅讓生命熬過了長達20萬年的浩劫,還比之前想像的更快地重建了生態系統。研究小組在《科學進展》上寫道:“這裡可能是晚二疊世標誌性中生代植物的庇護所,穩住了食物鏈,還吸引了不少倖存的陸生動物。”
走進吐哈盆地,就像穿越到億萬年前。Liu和他的團隊發現了樹幹和蕨類植物的化石,根還牢牢扎在曾經是土壤的岩石裡。這些不是隨便散落的殘骸,而是實實在在生長過的證明。保存完好的花粉粒和孢子洩露了更多秘密:這片綠洲物種豐富,宛如沙漠中的水源地,有吃有喝,環境溫和得足以讓生物挺過天災。
他們一層一層翻開岩石,從滅絕前到滅絕後,追蹤哪些物種消失了。借助鋯石測年,他們發現這裡的植物大多在滅絕前6萬到16萬年開始生長,一直堅持到災難後21萬年。雖然滅絕初期岩層里的花粉和孢子少了,物種也減了些,但並非所有稀少的植物都滅絕了——有些只是沒保存好罷了。最終統計下來,只有21%的植物沒能撐過去。
這些化石還透露出湖邊植物的存在,說明這兒很可能有飲水點。離古湖岸稍遠的地方,孢子暗示周圍曾是裸子植物的森林,比如松樹或銀杏,還有蕨類環繞。因為發現了不少喜濕植物的孢子,研究者猜想滅絕前的氣候要麼濕潤,要麼半濕潤,雨水充足。這裡曾是鬱鬱蔥蔥的樂園,即便滅絕期間乾旱來襲,也沒徹底崩盤。
雖然有些植物沒能挺住,但活下來的多是松柏類和已滅絕的種子蕨類。Liu團隊感歎,這些傢伙“適應乾旱的能力真不一般”。乾旱只是暫時的,後來岩層里的花粉和孢子多了起來,物種也更豐富,氣候似乎又回到了宜居的半濕潤狀態。
動物化石更印證了這裡是生命的避風港。從長得像海象卻有腿和鏟子臉的草食龍Lystrosaurus,到像巨蜥、吃蟲子和小倆棲動物的肉食性chroniosuchians,這片如今的新疆綠洲讓生命延續。滅絕後僅7.5萬年,陸地生命就再度繁榮,生命果然總能找到出路。
想想看,當海洋幾乎被清空時,這片陸地上的綠洲卻像個頑強的堡壘。樹木挺立,動物覓食,生態在廢墟中重生。Feng Liu他們挖出的,不只是化石,更是大自然不屈的證明。
本文譯自 Ars Technica,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