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溫度到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科學家解釋為何即使冷卻到極致,分子仍微微顫動。
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動,哪怕我們渾然不覺。地球在搖晃的軌道上繞著太陽轉,腳下的板塊緩緩漂移,連呼吸、心跳、翻身都像一場永不停歇的交響樂。這熱鬧一直深入到生命的基石——分子。它們由共用電子的原子組成,像被彈簧連在一起,熱量越多,抖得越歡。雖說分子無生命可言,可即使科學家使出渾身解數想讓它們停下來,它們還是不肯歇著。為什麼呢?要解開這謎團,咱們得先聊聊溫度,再一頭扎進量子物理的奇妙深淵。
日常里,寒風刺骨讓人哆嗦,熱茶溫暖唇邊,溫度對我們來說常是舒適與否的尺規。可在微觀世界,溫度其實是分子或粒子平均動能的體現。它們越熱,蹦跶得越厲害。那要讓它們停下來,是不是把熱量全抽走,達到絕對零度(0開爾文)就行了?想法挺美,可現實沒這麼簡單。Justin Caram,UCLA的化學副教授,在電話裡告訴我:“你永遠沒法完全把分子和環境隔絕開。”它們總在和空氣里的其他分子碰撞,或者吸收光再吐出來,跟周圍打得火熱。Caram說,科學家能把東西冷到幾乎不動,定義這就是超低溫,可量子力學的原則偏偏不讓它們徹底靜止。
這又是為啥?A. F. J. Levi,南加州大學的工程與物理學教授,在郵件里給出了答案,還順便說這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然”。他說,觀察本身就會攪局,想測分子溫度時,儀器和分子一碰,溫度就變了。更玄的是量子力學里的不確定性原理。Levi解釋,分子運動分兩部分:整體的質心運動和原子間的相對抖動。因為原子靠鍵連著,總有最低能量狀態,叫“基態”。量子力學的數學告訴我們,位置和動量不能同時精確測定。換句話說,想 pinpoint 一個分子的位置,就得給它點動量,讓它動起來。
這話初聽有點暈,我又給Caram打了電話。他用化學入門課的口吻講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簡單說,位置和動量不能一塊兒測準。更確切點,是它們根本不能同時存在。”為啥?因為量子理論里,所有東西在細看時都是波,連粒子也不例外。我在電話裡開始胡思亂想,Caram安慰道:“這就是量子力學讓人抓狂的地方。物質得用波來描述,怪吧?咱倆光想想沒啥意義,可數學和實驗都證明它是對的。”
我問他會不會常想身體里分子永動的場景,他笑說盡量不去想:“老想著身體里亂七八糟的動靜怪嚇人的。我也不知道咋回答,就覺得別想太多,不然會擔心‘萬一停了咋辦’。”好吧,哲學先放一邊,這事兒還跟量子計算有點聯繫。Caram在UCLA的研究就包括設計盡量不動的分子。他說,雖然完全停不下來,但把分子慢下來、控制住狀態,就能優化量子演算法,讓量子電腦跑得更好。
人類已經很擅長“降速”了。Caram提到,地球上有些實驗室比深空還冷。深空有微波背景輻射,溫度約2.7開爾文,而2021年德國科學家在不萊梅大學的墜塔里,用真空困住銣原子,類比零重力,把溫度降到38萬億分之一開爾文,持續了幾秒。這比宇宙任何角落都冷。可宇宙本身也在冷卻。Caram聊起大爆炸理論,說宇宙生來帶能量,熱量通過環境交換慢慢散開。他半開玩笑地說,從無限時間看,隨著宇宙膨脹,一切會越來越慢,走向“熱寂”。不過他讓我別慌,今天有更要緊的事操心。
從大爆炸那“最初一腳”起,一切都在散開,地球上的生命卻格外活躍。Caram說:“我們現在就像個極端波動,東西動得稍微多點,複雜性就出來了。但永遠停不了,因為真停不下來。”所以,分子永動,既是量子怪圈,也是宇宙活力的見證。
本文譯自 Popular Science,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