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笨重的橡膠保險杠到隱藏式吸能結構,汽車保險杠經歷了數十年的進化,只為在安全與美觀之間找到平衡。
還記得遊樂場里的碰碰車嗎?那厚實的橡膠保險杠總能讓人放心地撞來撞去。現實中的汽車保險杠也是同樣的道理,從最初上路時就肩負著吸收衝擊、保護乘客的重任。不過,時光流轉,它們的模樣早已今非昔比。
變化的起點是1973年,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推出了“標準215號”法規,要求汽車在時速5英里的正面碰撞中毫髮無損。這逼著車廠重新設計保險杠,連傳奇超跑Lamborghini Countach也沒逃過一劫。為了符合美國標準,它的鼻子硬是被塞上了一個醜到讓人想忘掉的保險杠,車迷直呼這是對經典的褻瀆。
法規雖不受歡迎,卻也無可奈何。設計師們只能硬著頭皮調整方向。General Motors設計副總裁Wayne Cherry在接受Hagerty採訪時回憶:“在那之前,主流車型的保險杠正逐漸融入整體風格,變得內嵌、協調,是前臉設計的一部分。可5英里法規一出,這趨勢硬生生倒退了近20年。”不過,他也提到,這倒逼出了新材料的發展,比如柔性材料的突破,讓保險杠設計後來更上一層樓。
1973到1982年間,車重因為這些笨重保險杠增加了不少。直到1983年,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把標準降到前部2.5英里、角落1.5英里,局面才又迎來轉機。如今的保險杠可沒那麼顯眼了。Jeep設計副總裁Vince Galante說:“現在它們藏在外觀層後面,既美觀又優化空氣動力,還加了泡沫緩衝低速撞擊。”但他也驕傲地舉例,像Jeep Wrangler和Gladiator的鋼製保險杠,不僅實用,還能加裝絞盤、拖鉤甚至燈具,模組化設計讓它們格外搶眼。
在Nissan北美技術中心的Jon Ruud看來,保險杠雖然低調,卻一點沒偷懶。他負責安全性能工程,解釋說Nissan的車輛靠三件套應對碰撞:塑膠外殼、高密度吸能泡沫和底下的金屬樑。這組合能在小磕小碰中減少損傷,也能在高速事故里撐住場面。“安全標準變了,我們的設計也在進化,”Ruud說,“我們總在平衡安全、耐用和顧客想要的外觀。即使看不到傳統的金屬杠,吸能結構依然在關鍵時刻發力。”
但並非所有人都買帳。記者Jason Torchinsky曾在Jalopnik上大吐苦水,感歎保險杠沒得到應有的尊重。“它應該寬容,能扛點小傷而不顯眼,用最便宜的方式保護昂貴的車身,”他寫道,“最好是用那種帶點劃痕也無所謂的材料,比如我們又愛又恨的黑色橡膠杠,其實才是最棒的。”這話有幾分道理,可一想到Lamborghini Countach頂著那塊黑橡膠,我還是得說:算了吧,經典還是老樣子最美。
回顧這段演變,保險杠從顯眼的大塊頭變成如今的隱形衛士,既是法規推動,也是技術與審美的雙重妥協。或許下次停車蹭到牆,你會多謝那個不聲不響護住車頭的傢伙。
本文譯自 Popular Science,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