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發現:記憶不僅存在於大腦
更新于:2025-03-26 07:32:27

研究發現非腦細胞也能存儲記憶,這為提升學習力和治療記憶障礙帶來新希望。

人們普遍認為記憶儲存在大腦,特別是腦細胞中。然而,一組科學家發現,身體其他部分的細胞也具備記憶功能,這為理解記憶機制和改善學習能力及治療相關疾病開闢了新途徑。

紐約大學的Nikolay V. Kukushkin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解釋道:“通常我們認為學習和記憶僅與大腦和腦細胞相關,但我們的研究顯示,身體內其他細胞也能學習和形成記憶。”該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

研究團隊借鑒了神經學領域廣泛認可的“間隔效應”來探究非腦細胞是否有助於記憶的形成。這一效應表明,分段學習比集中記憶更有效,簡單說,就是考試前突擊學習往往效果較差。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類比了不同時間的學習過程,研究了兩種人體非腦細胞(一個來自神經組織,一個來自腎臟組織),並讓它們接受不同模式的化學信號刺激。這些信號就像大腦細胞在學習新知識時接收到的神經遞質模式。

在實驗中,這些非腦細胞開啟了一個“記憶基因”——這是大腦細胞在識別資訊模式時會開啟的基因,用來調整自身連接以形成記憶。

為了監測記憶和學習的過程,科學家們對這些非腦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在“記憶基因”激活時發出螢光蛋白,便於觀察基因開啟與關閉的情況。

結果顯示,這些細胞能夠識別化學信號脈衝的重複模式,而不是簡單的延續信號——類似於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在學習時能區分出分段學習與集中突擊學習的效果。

具體來說,當信號脈衝以間隔模式傳遞時,“記憶基因”的啟動更強烈、持續時間也更長,而一次性集中傳遞的效果則較弱。

Kukushkin解釋道:“這就是間隔效應的體現,它顯示出分段學習的能力並非腦細胞獨有,或許是所有細胞的一種基本特性。”

研究者們補充說,這一發現不僅為研究記憶提供了新方法,還可能帶來健康方面的潛在收益。

Kukushkin指出:“這個發現為理解記憶機制打開了新大門,也可能幫助我們找到提升學習能力和治療記憶問題的新方法。”

“與此同時,這也暗示著未來我們可能需要更像對待大腦那樣對待身體。比如,考慮胰腺如何記憶過去進食的模式來維持血糖健康水準,或癌細胞如何記憶化療模式。”

本研究由Kukushkin和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的教授Thomas Carew共同指導,作者還包括紐約大學的研究員Tasnim Tabassum,以及當時為本科研究員的Robert Carney。

本文譯自 medicalxpress,由 BALI 編輯發佈。

漢堡的家常做法
漢堡的家常做法
2025-04-06 05: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