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藥育兒知識:孩子不愛學習不自律和家長這4種錯誤做法有關,4步解決困擾!
更新于:2025-03-26 02:45:21

女兒班級在上周進行了一次學科測試,捲子也很快發到了孩子的手中,據說有很多孩子沒有考好。

看到孩子捲面上的及格甚至是不及格的等級,不少家長坐不住了,忍不住在自建的家長群裡抱怨起孩子的不愛學習、不自律。

更有家長在群裡提出:同是一個老師教的,可為什麼不同孩子之間的差距這麼大,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

這個問題引起了群裡不少的家長的共鳴和深思。

為了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家長都是嘔心瀝血地付出,但幾年過去,同一個班級的不同孩子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這問題基本上是出在家庭教育上。

如果家長採取了正確的教育方式,自然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調動孩子的學習動力。

反之,如果家長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則將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得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

根據自己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我發現,以下是家長在養育孩子中最為常見的四種錯誤做法:

01 錯誤做法一: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

每個家長都想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熱愛學習的學霸。

但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這個前提條件就是孩子具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一旦有了自我價值感,他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克服面臨的各種挑戰。

在談到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時,我們需要明白的一點是:這種自我價值感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它需要一個合適的外在環境才能成就。

而這種外在環境有賴於家長去創設、去打造。

但很多家長卻偏偏扮演了破壞這種外在環境的角色。

比如,孩子成績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家長就去責駡孩子;家長在輔導作業時,孩子的解題思路一旦沒有跟上,家長就失去耐心,對孩子大吼大叫……

孩子處在這樣的外在環境中,心情會變得鬱悶,他們的自信心將遍體鱗傷。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沒有自信,無法形成自我價值感,還將導致孩子把父母責駡自己的原因歸咎於學習,變得越來越反感學習。

相信大多數父母責駡孩子的本意是想解決孩子面臨的問題。

可問題在於,再多的責駡也無法真正解決孩子面臨的學習問題,反而破壞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還順帶著造成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孩子越是跟不上,父母就越是要懂得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多鼓勵孩子。

如果孩子基礎差,我們不妨先從簡單容易的地方做起。

比如,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為他設定更容易實現的階段性小目標。

當孩子通過努力實現了一個階段性小目標時,他自然就會產生一種價值感,產生自信。

02 錯誤做法二:沒能及時説明孩子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在很多時候,孩子不愛學習、討厭學習,還往往因為他們遇到了實際的困難,不知道要從哪裡入手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以致這些問題一直在困擾著孩子們,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把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消磨殆盡。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呢?

1.幫孩子找到學習上的具體問題,並進一步引導孩子想出解決方案

只有找到具體的問題,孩子才有可能有明確的努力方向,而不是漫無目的瞎忙乎。找出問題之後,我們再進一步引導孩子想出解決方案。

2.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援

從兒童心理學層面上來看,孩子此時特別需要的是能得到父母的陪伴,這是支撐他們攻克學習難關的精神支柱。

3.通過持續性的鼓勵來重塑孩子的學習自信心

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主動出擊,以持續性的鼓勵來重塑孩子的學習自信心。

03 錯誤做法三:給孩子施加過重的學習壓力

談到學習,我們習慣性地以為學習就一定是苦和累的,但實際上,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可事實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教育內卷的刺激,很多父母不淡定了,亂了教育的方寸和節奏,不斷給孩子施加過重的壓力。

我們不難看到,很多孩子每天都承受著繁重的學習壓力,除了要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外,還有很多家長安排的額外學習任務。學習在孩子的眼中變得再也不那麼可愛了

須知,教育需要有留白,才能讓孩子有更大的自由生長的空間,否則,幾乎喘不過氣來的孩子勢必會產生厭學心理。

基於教育規律,不管是何種方式的學習,都不能把一天的學習時間安排得過滿,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樣才能產生理想的學習效果。

孩子在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只是可以發展包括讀書、運動、聽音樂、演奏樂器、畫畫等在內的興趣愛好,還可以去靜心思考自己的當下和未來。

當孩子擁有一個愉悅的身心時,才能對學習始終能保持著一種活力與激情,具有更持久的耐力。

04 錯誤做法四:對孩子管得過多

孩子厭學、不自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和家長對孩子管得過多有關。

出於對孩子成長的各種不放心,不少家長一般更願意抓住孩子的手,卻不捨得給孩子放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獨立自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時候,孩子獨立自主的心理需求無疑就和家長的包辦產生了衝突。

如果家長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還像從前那樣對孩子事無巨細地控制,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此外,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控制,除了無法培養出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自控力之外,還會使他們對家長產生嚴重的依賴性,缺乏責任感。

缺乏責任感的孩子會把學習當作是家長的事,消極對待學習就成為他們順理成章的行為。

要避免這樣的問題,家長應從孩子上學的第一天起,就以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為重要目的之一,學會逐漸放手。

家長在陪讀中只要做好鼓勵、引導、分享等方面的工作,並不需要過度參與孩子的學習。

比如,從孩子第一次寫作文開始,家長就不要過度參與孩子的寫作。家長可以在孩子動筆之前引導他進行寫作思維的碰撞,一旦正式進入寫作過程就完全放手,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寫作的意識。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沒有讓孩子養成這方面的意識,孩子就會在寫作上對家長產生依賴心理,變得越來越不會寫作。這樣的教訓已經太多了。

歸納起來,我們可通過以下這四步來解決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

●不斷鼓勵孩子→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實際困難→給孩子適當的自由成長空間→對孩子充分放手。

家長在孩子成長中更多地是扮演陪伴者的角色。孩子需要一個能時時鼓勵他們成長的同行者,而不是站在背後的監督者。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