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一句很精闢的話:
沒有誰能一直被你依賴,你是你人生唯一的負責人。
與其不斷迎合他人,不如在自己的節奏里,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很多人在年輕時,似乎總覺得,碰上坎坷可以靠父母,遇上難關可以靠朋友,天塌下來總有人幫自己頂著。
直到看清了世事的無常,歷經了生活的滄桑,見多了生命中人來人往,才幡然醒悟:
指望別人,依賴他人,靠山靠水,終歸是一場空。
人只有活成自己的屋簷,才不會被大雨淋濕,只有把希望寄託在自己身上,才能順利邁過溝溝坎坎。
人生半途,養成以下4個好習慣,不動聲色地成長,努力做自己人生的擺渡人。
1
多存錢
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爆火的觀點,令無數網友直呼感同身受。
有博主表示,現在最可怕的,不是沒有錢,而是人對錢沒有概念。
點一次外賣,可以買一隻雞;吃一頓大餐的花費,就是一家三口半個月的柴米油鹽。
買一杯奶茶的錢,其實可以拿去買三十個雞蛋;打一次車的費用,可以坐很多次公交。
有的人習慣只要出新款手機,就立馬換掉舊的,但事實上,買一部最新款的手機的錢,可以用來買很多日常必需品,甚至多個家電。
無奈的是,有的人一邊抱怨生活越來越糟,卻一邊只顧著滿足不斷放大的慾望,拒絕存錢。
主持人竇文濤年輕時的消費觀就是,只要一時喜歡就買,外出要住星級酒店,花錢從來都是無所顧忌。
儘管那時候的他賺得不少,但他卻從未想過要存錢,多年來也沒什麼積蓄。
世事難料,誰曾想有一天他的母親突然生了場大病,住進了ICU,每天都需要不少治療費用。
他心急如焚,卻拿不出足夠的錢,不得已之下,只能四處去找朋友借錢。
可身邊的人平日里都看到過他的生活水準,沒幾個人相信他會沒有存款,還冷嘲熱諷挖苦他。
直到那一刻,他才突然想起很久以前,就有人提醒過他:
不給自己留點存款,遇到難關了要怎麼處理?
也是那段時間的焦慮,給他上了難忘的一課,長了深刻的教訓。
有句老話說得很殘酷,但卻句句都是現實:
“世人慌慌張張,只為碎銀幾兩。
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惆悵,可讓父母安康,可護幼子成長。”
你永遠無法預料,那些曾經隨手揮霍掉的金錢,日後是否會成為救你於水火的關鍵一步。
也永遠難以計算,在漫漫一生諸多不確定性中,兜里一點一滴存的積蓄會起到多大作用。
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可以清楚的是,你存下來的每一份錢,都會增加人生路上的選擇權,也會增強你抵禦風險的能力,成為你真正的底氣。
想要為生活留一份保障,不妨從這幾件事做起:
1. 管理慾望,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花錢時先問自己3個問題,這是必需品嗎?有沒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如果不買,會影響生活品質嗎?
2. 定期存款,找到適合的存錢技巧:錢多了多存,錢少了少存,但不要完全不存。可以嘗試專卡專用,或者第一周存多少,之後依次每周遞增。
3. 戒掉攀比,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可以適當遮罩外界無用的資訊,多關注自身需求而非他人眼光。
2
情緒穩
強大自己的精神內核
成大事的強者通常都有哪些特質?
生物學家顏寧曾在訪談中提起自己的一個優點:
“別人不給陽光,自己也要燦爛,即使別人不表揚你,自己也要在生命中找到成就感。
人怎麼活都是一輩子,你高興也是活,不高興也是活,每天晚上都睡個好覺,把負面情緒趁早取消。”
跳水女皇郭晶晶也說過:
“我選擇不去在意那些不完美的水花,而是專注在自己腳下的那塊跳板上。
人生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十米跳臺,在不穩定的命運中,找尋最穩定的自己,找到穩定的核心。”
《天道》中的丁元英亦是如此,他常被眾人贊許為“處世高人”,不管經歷了什麼,都能做到淡然一笑。
丁元英去麵館吃麵時,被老闆嘲諷“光吃不幹活,也不嫌丟人”,他沒有絲毫動怒,而是繼續吃著眼前的面,情緒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他在廣場邊上坐著,卻被旁邊的人故意擠到一邊,甚至直接搶他的位置,他也不願把時間浪費在與其爭執上,轉身直接離開了。
丁元英的處世之道,就如劇中有句臺詞說的那樣:“忍人不能忍,能人所不能。”
認真觀察,就會發現:
真正厲害的人,很少會被負面情緒困住,不會把旁人的評價太過放在心上,更不會整日都在訴苦中度過,也懶得跟爛人爛事糾纏。
究其根本,正是因為他們練就了強大的精神內核,時刻都能穩住自己的心神,不受外界影響。
人這一生,起起落落是常態,而你如何面對其中所遇的波折,決定了你的生活層次和生命品質。
從現在起,學會強大自己,從做好這3方面開始,活成一個強者:
1. 內核要穩:可以適當減少無效社交,降低對旁人的依賴,找到適合自己的處理問題的辦法,培養自給自足的能力,在獨處中找尋自我價值。
2. 精神要松:情緒上頭時,先停止做決定,也可以通過深呼吸等方法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戒掉災難化思維,養成不帶情緒做事的習慣,遠離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
3. 心態要好:接納生活中不完美事件的發生,情緒低落時,可以試試親近大自然或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每天睡前清空大腦,把負面情緒清理乾淨,防止失眠。
3
懂自律
修煉有序的生活節奏
世上最傻的事是什麼?
學者尹燁有段話總結地很貼切:
“一個人可以忍受幾十年的不快樂生活,卻不願意奮發圖強花一年時間改變。
他不懂得投資自己,他浪費的是自己的生命,他明明知道,他其實有本事去做一些事情。
宿管可以考上研究生,快遞小哥在背古詩詞,人生都是可以改變的,前提是你什麼時候願意改變。”
很多時候,限制你的並非眼前的環境,而是不願向前邁一步的自己。
現實生活中,常聽一些人,羡慕別人從不生病,看起來總是活力滿滿,可自己卻整日躺在家裡,懶得鍛煉,更習慣熬夜打牌;
到了中年,羡慕旁人沒有啤酒肚,還能保持好身材,可自己卻從不注重飲食健康,抽煙喝酒更是少不了半點。
人如果只會抱怨命運不公,一味羡慕旁人日子越過越好,但卻不願意解決問題的根源,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
那麼終此一生,或許都只能活在對生活的不甘心裡,就此留下無盡遺憾。
你怎樣過好每一天,就會擁有什麼樣的餘生;
你如何打理好自己,終會在什麼樣的狀態。
1. 堅持運動,啟動身體:每天早上起床后可以做個全身拉伸,喚醒僵硬的關節和肌肉,也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外出跑步;晚飯後散步20分鐘助消化,也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一些有氧運動等。
2. 規律作息,好好睡覺:設定雙鬧鐘,晚上10點多可以提醒自己準備洗漱睡覺,睡前一小時可以泡泡腳、聽白噪音助眠,11點鬧鐘提醒自己放下手機進入睡眠,早睡才能早起,自然會擁有好狀態。
3. 營養均衡,戒煙限酒:三餐定時定量,避免高糖高鹽,保證各類身體所需的營養平衡攝入。可以用一些無糖含片替代吸煙、喝酒,緩解戒斷焦慮,執行酒有“三不喝”原則:空腹不喝、獨處不喝、情緒波動時不喝。
4
勤讀書
拓展人生的無限可能
農民作家馬慧娟的故事,一度啟發過很多普通人。
自年幼時起,馬慧娟就十分喜歡讀書,在書籍的世界裡,她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番天地。
但由於家庭條件不好,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初中還沒讀完,她就無奈輟學。
回家後,她大多時間都在家幹農活,幹活之餘,她還是不忘跟同學借書閱讀,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18歲那年,馬慧娟在摘蕨菜的過程中攢下了一小筆錢,隨後她就去買了人生中第一本屬於自己的書。
拿到書後,她滿臉都寫著開心,把那本書讀完一遍又一遍。
接下來的幾年裡,她一邊幹活,一邊讀書,在思維逐漸成長後,又開始寫作,有手機後,她就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記錄了下來。
十多年時間,她寫了上百萬字,後來又出版了六本書,加入了作協,改變了原來的人生軌跡。
在旁人看來,讀書多麼枯燥乏味,也不知道究竟有何意義。
可馬慧娟卻認為:
“閱讀改變了我的人生,讓我的生活更加充盈,一路從田間走到人民大會堂。”
讀書的價值,其實就是潤物細無聲的滋養,從細微之處幫你拓展人生的無限可能。
讀書,豐富人的見識,讓你知道:人生,不只有一種活法。
讀書,拓寬人的認知,讓你明白:解決問題,可以有很多種途徑。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在某個境遇裡,突然懂得:豐富的知識儲備,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根基。
想要培養讀書的習慣,給思想添磚加瓦,豐盈自己的靈魂,不如試試這3個方法:
1. “零食式閱讀”起步:不要給自己設定太高的閱讀門檻,可以從小說、人物傳記等類型開始,提升閱讀興趣,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先開始,設置微習慣,每天只讀幾頁書。
2. 創建閱讀環境:在家中設置一個舒適的閱讀角,保持安靜和整潔,減少干擾,關閉手機或電視,這樣也能保證閱讀過程的專注。
3. 長期堅持,並記錄讀書感悟:可以摘錄從書中收穫的金句,與家人朋友分享體會,增強記憶點,也可以寫下讀書過程的一些心得,做好筆記,加深理解。
▽
很認同《借我一生》中寫的那句話:
“人生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人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