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句很火的話:
“人到了一定年紀,真正決定你生活品質的,不是經濟基礎,而是家庭。”
細細想來,的確如此。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熱衷於向外求,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外面的世界。
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忙著與這個世界周旋……
以為這樣,就是最大的富足。
汲汲營營半輩子,回過頭來才發現:一家人和和美美,遠勝過黃金萬兩。
人到中年,真正要拼的是家庭。
01
父母康健,便是福氣
攝影師湯輝用鏡頭記錄下了素人柴一周的一段真實經歷。
柴一周是一位項目經理,打拼多年,事業已漸入佳境。
早些年,父母健康,有自己的退休金,還能幫著接送孩子上下學。
那時的他,幾乎不用費什麼心思照顧雙親,只需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
可隨著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身上的毛病也越來越多。
特別是父親的關節炎時有復發,隔三岔五就得上醫院。
工作的時候,他都不禁分心,擔憂著家中的父母。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在趕專案的重要關卡,母親打來電話說父親的老毛病又犯了。
他只好將手頭的工作託付給同事,第一時間趕到父母身邊。
因為他知道如果是一些小問題,母親不會和自己說的。
結果父親這次挺嚴重的,好在就醫及時,才沒有造成關節殘疾。
柴一周說每次父親生病,對他而言都是一場硬仗。
而每當他看到父母的笑臉,他的心中便充滿了力量。
人到中年,乍然懂得:
我們的詩和遠方,還有平日里的歲月靜好,不過是仰仗父母的身體還健康。
中年人最大的崩潰,往往就在父母生病的那一瞬間。
一旦父母身體抱恙,任何突發狀況都無異於一場山崩海嘯。
為人子女最心疼的,莫過於父母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還沒多享生活的福,就要吃病痛的苦。
最怕的是自己分身乏術,稍不注意,就會顧此失彼。
既沒有照顧好父母,工作和生活也是手忙腳亂,到頭來,生生把日子過成了一地雞毛。
想起一句話:
“中年人最大的財富,不是家財萬貫,而是父母無恙。”
父母身體無恙,兒女才得無憂;父母心情無虞,兒女方能順遂。
父母安好,我們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地工作和生活。
這種安慰和滿足,是情感上的滋養,更是金錢無法替代的幸福。
歲月老去不可逆,唯有珍視當下,用足夠的關懷和耐心來陪伴父母安享天倫。
父母健康,笑口常開,是一個家庭最好的狀態,更是命運賦予我們的福氣。
02
伴侶知心,可抵萬金
曾聽過一對夫妻的故事。
早些年,丈夫因為輕信朋友的話,投資失敗,欠了一大筆債。
看著恐慌無助的丈夫,妻子只是淡然地說了一句:“人在,就好。”
然後,她陪著丈夫一起清算資產,自己則出面做好閉店善後的工作。
為了還債,丈夫不得已賣掉了房子,待還清債務,他也身無分文了。
丈夫很是自責,妻子卻說:“你就是變成乞丐,我也跟你一塊去要飯。”
丈夫聽了妻子的話,一下子焦慮全無。
就因為妻子這份深深的理解和支援,讓他明白自己並非孤身一人,身後還有個強大的後盾。
之後,夫妻二人重新開始創業,他們堅信只要夫妻一條心,再窮也能翻身。
經歷了八個春夏的更迭,從最初的小檔口,辛苦打拼到如今的連鎖店,夫妻倆的事業又重新做得風生水起。
常言道:“伴侶知心,可抵萬金;夫妻離心,萬事皆衰。”
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伴侶是最親密的枕邊人,也是陪我們最長久的同路人。
好的婚姻,拼的從來不是資產,而是難時陪伴,苦時不棄。
當有人理解你的不易,為你默默撐傘時,再苦的日子也能泛起絲絲甜意;
若無人解你心中的愁苦,知你背後的辛酸,再多的風光也只剩莫名的淒涼。
善待自己的伴侶,是中年人最有遠見的投資,因為你對伴侶的好,終會回報到自己身上。
很喜歡一句話:
“一生之重,不過飽餐與被愛;一生所求,不過溫暖與良人;一生所愛,不過守護與相伴。”
一個知冷知熱的伴侶,便是這世上最美的遇見:
你在外打拼,我在內持家,是合格的生活搭子;小事不計較,大事能依靠,是可靠的人生夥伴。
不管人生起落輸贏,永遠都是彼此的定海神針。
03
孩子省心,全家舒心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公益講座中,談到自己的一個朋友。
朋友是長沙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工作能力強,四十歲出頭就升為科室主任,是大家眼裡的成功人士。
可他的兒子成績一塌糊塗,一天到晚只知道打遊戲,甚至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抽煙喝酒。
妻子好說歹說都沒用,兒子反而動不動就甩臉色,摔門而去。
他也反覆被妻子責怪,對兒子的教育不上心。
有一天主任看診時,遇上一個年輕人陪著自己的父親來看病。
老人有點咳喘,小夥子扶著他,又是拿水又是拍背。
那份體貼和耐心,主任看得鼻子一酸,想到自己的兒子,愈加覺得自己命苦。
那一刻他無比懊悔:一個人哪怕事業上再成功,也彌補不了家庭教育失敗的缺憾。
教育學家劉喆說:“人到一定年紀,孩子的人生走向,往往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可以說,一個省心的孩子,足以讓父母生活無憂、底氣十足;
相反,一個不省心的孩子,卻能讓一個家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中年人的生活有很多不易,背著一家老小的生計,事業與家庭兩難兼顧。
為人父母寧願自己苦點累點,也要把最好的給孩子。
於是拚命工作,只為給孩子創造優渥的物質條件,卻因疏於陪伴,在無意間忽略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
我們總以為孩子的路還很長,可以慢慢來。
但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
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期,不管父母的初衷是什麼,餘下的只有苦衷。
有一句話說得好:“有遠見者,看未來而不看眼前。”
培養出一個善解人意、懂事上進的孩子,便是中年人最大的遠見。
因為,你在親子教育上的所有投資,終將成為往後餘生的安心無虞。
人到了一定年紀,在來得及的時候,做來得及的事: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親力親為,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和教育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財富,不是事業做得有多成功,而是孩子省心,全家舒心。
04
詩人穆爾說:
“一個人,為尋求他所需要的東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裡,找到了。”
是啊,恰如我們這兵荒馬亂的中年,唯有回家能治癒。
當我們推開家門時,幸福在這一刻便具象化了:
父母頭上雖染上了霜,身體卻仍健康硬朗;
工作再難再苦,伴侶卻懂你的難、知你的苦;
孩子的歡聲笑語,勝過世界上最美的旋律。
中年以後,越瞭解這個世界,就越懂得:
門外的風光,終歸是虛無縹緲;門內的日子,才是我們該過的生活。
因為再多的財富不及家庭幸福,再大的盛名不如家和人寧。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