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跟我一樣組織過集體活動,想必也會對下面這個場景倍感心累。
你通知大家集合的時間地點,並且表示“收到請回復”。
但總有那麼幾個人,在群裡一聲不吭,你不知道他們是沒看到,還是看到了沒回復。
本來回個“1”就能解決的事,你卻不得不逐個私聊,詢問他們的情況。
有人說,在這個聰明過剩的時代,靠譜才是最大的才華。
而一個人是否靠譜,全在溝通的細節之中。
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再也不想與之合作了。
01
知乎上有個熱度很高的問題:工作中你最受不了哪種同事?
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和同事的聊天截圖。
看到這組對話,你是否感到一種莫名的胸悶?
工作不能按時完成,不提前跟你打個招呼。
材料不能通過郵件發送,也不提前告知你。
與這樣的人合作,你的心總是懸著的。
似乎每個細節都討論到了,卻又無法確定對方是否與你達成了共識,也不知道約定好的事情是否會隨時變卦。
我想起以前做紙媒時對接的一位作者。
這位作者文風犀利,很符合雜誌調性,因此我經常向他約稿。
然而有一次,因為他對選題的理解有點偏差,需要修改的地方比較多。
考慮到修改的工作量,我告訴他如果不想修改,還可以再約其他選題。
他回復說,那就再修改一下吧。
聽他這麼說,我便為他預留了版面。
結果一連幾天,他都沒有回復任何消息,因為整期雜誌都在等待這篇文章,我只好再次詢問他是否已經修改完畢。
這時他才輕飄飄來了句,“這篇要不算了吧,我不是很想修改了。”
我嘴上說沒事,卻不得不熬夜趕寫了一篇文章來填補版面。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向這位作者約過稿。
這麼多年來,我把我遇到的人分為兩種。
第一種人你跟他聊完一件事,就完全不用擔心後續。
因為你知道,對方所交代的,就是這件事的全貌。即使有新的情況出現,他也會第一時間反饋給你。
而第二種人,就像我遇到的那位作者,你不追著問,心裡就永遠沒個著落。
脫不花曾說:說話和做事一樣,都要有閉環意識。
“收到沒回復,事後不反饋,不把該說的事情說清楚”在我看來,就是最大的不靠譜。
02
西點軍校在上下級之間實行這樣一種溝通機制:
上級提出要求,下級複述上級的要求,上級再確認下級複述的內容。
通過這樣的確認和再確認,資訊完成交互閉環,才能傳遞到下一個層級。
層級眾多的軍隊通過這種方式,確保每項指令有效傳達給每個人。
《閉環思維》裡有句話,閉環是一個過程的結束,更是新開始的起點。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都會形成大大小小的協同網路。
你做好資訊的接收和反饋,別人才能放心推進後續的環節。
而如果一件事到了你這裡就沒了下文,最終所有人都要為你的不靠譜買單。
網友@執然有位同事,在專案中負責軟體開發。
由於專案涉及的部門很多,起初沒人追蹤他的進度。
而他自己也像忘了這件事似的,從沒主動彙報過開發情況。
直到臨近交付日期,他才在項目經理的追問下表示,軟體還有不完善之處,需要再優化兩天。
又過了一個禮拜,軟體還是無法交付。
最後還是開發小組內部成員跳出來說:整個軟體都要推翻重做了。
原來,這款軟體在前期開發時就遇到了Bug,而這位同事覺得自己能解決,就沒有去跟專案組反映。
本來通過合作能迅速解決的問題,最後不僅影響了軟體上線,還拖垮了整個項目的進度。
《奇葩說》裡有個觀點:最沒前途的一種人,叫做反饋黑洞。
你交代給他的事情如石沉大海,他對你說的話轉頭就忘。
看似是溝通習慣的問題,實際上是沒把事情放在心上的表現。
真正靠譜的人,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不會因為少說一句話,讓別人幹著急、多操心。
03
投資人沈南鵬曾和一位下屬出差。
飛機快要起飛的時候,沈南鵬看到下屬飛快地在手機上編輯消息。
詢問後得知,他是告知正在聯繫他的人,手機即將開啟飛安模式,大約2小時後才能回復消息。
這位下屬剛通過校招進入公司,還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
但這次出差回來后,沈南鵬就把自己很看重的一個專案交給他來負責。
沈南鵬解釋:“也許他的能力還有待考察,但我至少不用擔心他在關鍵時刻突然失聯。”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人人都渴望可控的過程,可預見的結果。
而溝通有閉環的本質,就是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提供他人需要的確定性。
同樣是說一番話,能打消他人顧慮的人,和讓他人心裡沒底的人,得到的機會註定是不同的。
外貿博主@Ruby剛創業時,因為沒有自己的供應鏈,訂單規模也很小,產品價格缺乏競爭力。
儘管如此,一位中東的客戶還是經常向她詢盤,還幫忙介紹了很多大單。
一次飯局中,Ruby忍不住問:“為何我的產品比別人貴,你還是選擇跟我合作?”
客戶講了兩件事情。
有一次,客戶隨口提出讓她篩選一批有歐盟認證的原料,過了幾天,他自己都忘了這件事。
但Ruby還是整理出一份供應商清單,並且及時反饋給了他。
還有一次,客戶在國內採購了一批燈帶。
但恰巧遇到義烏臨時封城,很多工廠無法正常交貨。
一些供應商擔心客戶取消訂單,私自找了其他的貨源。
只有Ruby無論是有更換產線的安排,還是有延期交付的風險,都第一時間告知了客戶。
客戶告訴她:
“我們和供應商不能時常見面,只能通過電話或郵件來判斷對方的可靠程度。而每次跟你交談,我都能明確自己能有多少收益,需要承擔哪些風險。因此我相信,你是一個值得長期合作的夥伴。”
靠譜,不是看你有幾分本事,而是看你值幾分信任。
當你的溝通能讓所有人感到踏實、舒服,就不愁沒有成全你的貴人。
▽
周國平說過一句話:
“說話的方式體現一個人的內在品性,而內在的品性影響我們的整個人生。”
溝通有閉環,凡事有回應,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技術會反覆運算,經驗會過時,能力再強的人也會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
唯有溝通過程中反映出來的真誠、責任和擔當,始終和靠譜綁定在一起,能夠讓你時刻享受命運的眷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