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有句名言:只富一次。
意思是說:一個人一生趕上一次風口不容易,一旦積累一定的財富,後面就要謹慎。
不要盲目投資,不要肆意花錢。
經濟有週期,行業有起落,風口不會一直都在。
比追求財富增值更重要的,是規避風險。
在大環境不明朗的情況下去折騰,很容易把家底敗光。
未來幾年,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財富增值,而是穩住基本盤,不要讓自己窮回去。
01
關於消費
前幾年,各大電商平臺都在鼓吹“消費升級”。
拼服務、拼品質。
搞了幾年之後發現,如今最重要的不是服務,也不是品質,而是價格。
所以拼多多市值翻了好幾倍,黃老闆一度成了首富。
以前,大家的收入預期是不斷抬升的,所以花錢難免大手大腳。
但是如今,隨著預期的調整,很多人都成了“價格敏感型”使用者。
消費降級,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大多數人的主動行為。
高端電商平臺有了9.9包郵,高檔餐廳有了“窮鬼套餐”,高價奶茶也已經降到了十來塊一杯。
俗話說:三年豐,三年欠。
有豐年,就一定有歉年。
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管住自己的錢包,少剁手,多儲蓄。
順利熬過“歉年”,才能迎來新的豐年。
02
關於投資
經濟學教授香帥講過一個概念:微利社會。
意思是說:未來十年,社會投資的平均回報率可能只有3%。
但是它背後有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投資收益也遵循頭小身子大的K型分化。
財富的中位數是遠低於平均值的,絕大部分人的財富、收入、回報率被極少數人“平均”了。
比如:馬斯克和我平均一下,我也能月入幾十億美元。
3%的回報率,是被平均之後的結果。
實際上極少數行業投資回報率會遠高於3%,而絕大部分行業其實是零利潤,甚至是負利潤。
厚利的行業,准入門檻很高,普通人很難接觸到。
這就是為什麼前段時間國債利率降低,卻依然被瘋搶的原因。
因為市面上沒有很好的投資標的。
對普通人來說,最好的投資,就是少投資。
03
關於雞娃
之前看過一個調查,大部分家庭,孩子的支出,佔到了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孩子是家庭最大的吞金獸。
吃喝日用還好說,各種興趣班、輔導班、研學、夏令營才真是要命。
前幾天看一個媽媽曬出孩子的暑假帳單。
暑托班+旅遊+各種課程,總共花費38840。
家長吐槽,過個暑假,差點破產。
托舉孩子當然是父母的義務,但是超出自身能力,透支荷包的培養,未必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
家長培養孩子花了幾百萬,甚至賣房送孩子出國留學,但是孩子學成歸國,月薪五千。
雞娃的投資收益,很多時候其實並不理想。
教育不單是物質和金錢的堆砌,也包含心靈的滋養、審美的塑造、價值的啟迪。
而且這些東西其實並不需要花太多錢。
現在很多行業不好做,很多家庭收入銳減。
在這個時候,與其花大錢雞娃,不如換個思路,低成本富養。
04
關於賺錢
最近經常刷到高鐵上打工人加班的視頻。一部分年輕人在鼓吹躺平,鼓吹佛系。
但是更多人在瘋狂加班內卷。
沒辦法,有家要養,有貸要還。
博主九邊說:未來幾年,最好的投資是工作。
外面幾乎沒有什麼機會,除了老實打工,已經沒了其他選項。
以前可以說走就走,一言不合炒老闆。
現在炒完老闆,下一份工作不知道在哪兒。
不確定的時代里,自身的穩定大於一切。
好好工作,好好賺錢,才是未來幾年,打工人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
05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
變動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變動本身,而是延續過往的思考方式與行為邏輯。
過去的幾十年,我們一直在狂奔,到處是藍海,到處是財富的機會。
以至於很多人花錢大手大腳,毫無風險意識。
但是如今,很多人已經感受到了寒意。
面對未知的明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捂緊口袋、減少花錢,悄悄蓄力。
穩住自己,守住自己的工作,守住自己的小家。
所有的山窮水盡,背後都藏著峰迴路轉。
將自身的潛力挖掘到極致,等穿過週期,我們才會站在更高的地方,看見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