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生留個缺口
更新于:2025-03-26 02:25:37

莫言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十全十美。

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馬上就要墜落。”

月滿則缺,水滿則溢,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這世間本無完美之事,婚姻、事業、健康往往難以兼得。

有人婚姻不順卻子女成才,有人家庭美滿卻健康堪憂,人人皆嚮往完美,然而人生多是事與願違。

或許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圓滿才是常態。

學會給人生留個“缺口”,方不失人生最好的狀態。

01

給慾望留個缺口

《肖申克的救贖》的創作者斯蒂芬・金,秉持著一套 “小桌子理論”。

創作之初,他僅需一張一平方米左右、形似學生桌的小桌子,桌上的陳設極為簡約,一盞足以照亮桌面的小檯燈,還有稿紙或電腦,再無多餘之物。

功成名就後,他曾想彰顯自己 “一流作家” 的身份,購置了一張胡桃木材質、寬大如單人床的高級書桌。

然而,他發現自己在那豪華的桌面前竟毫無靈感,於是,他毅然回歸到那簡樸的小桌旁,繼續他的創作。

儘管辦公桌上的物品簡單,可他的內心卻充盈而富足。

很認同一句話:

“到了某個年紀你自然就會頓悟,身外之物根本沒那麼重要。

低配人生才是最踏實、最穩定的。”

低配的生活,承載著的是高配的靈魂,關上貪婪的門,才能打開自由的窗。

正如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寫道:

“年輕時愛上什麼都不為過,成熟時放棄什麼都不為錯”。

過多的物質追求只會束縛我們的靈魂,而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有。

復旦大學青年教師於娟,擁有令人豔羨的博士學位和海外留學經歷,卻因罹患癌症,生命戛然而止。

於娟是個要強的人,凡事都想做到最好,她想要在兩三年內成為副教授,還想努力賺錢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

她每天白天工作,晚上學習,10年以來,基本沒有在晚上12點之前睡過。

博士論文的壓力、生育的艱辛、生活開銷的負擔等等,逐漸讓她的身體不堪重負,直到因為疼痛暈倒在地,才去醫院檢查,而這時,她已處於乳腺癌晚期。

這時,她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慾望,所有的執著,才不得不放下。

在日記中,她袒露心聲: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

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慾望是無窮無盡的,它如同黑洞一般,不斷吞噬著我們的精力和時間,讓人在無盡的追逐中疲憊不堪。

唯有知足常樂,才能停下腳步多愛自己,多陪家人,在簡單中品味幸福,享受當下的每一刻。

慾望的缺口,不是貧窮,而是知足。

逃離慾望的黑洞,不為物質所擾,不為外人所憂,默默深耕自己的生活,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踏實。

02

給關係留個缺口

年少時,我們總以為朋友之間就該掏心掏肺、毫無保留。

到了一定年紀才明白,過度親密的關係往往更容易出現裂痕。

在莫言的新書發佈會上,余華出席現場,二人回憶起曾經的同窗歲月。

那時他們同住一間寢室,同穿一件衣服,共用一支牙膏,關係親密無間。

兩人在創作時,中間也僅隔著一個櫃子。

對方筆尖寫作的沙沙聲、彼此輕微的呼吸聲,都聽得清清楚楚。

有時候寫累了,兩人往椅背上一靠,經常會互相看一眼,忍不住笑出聲來,寫作的靈感也瞬間蕩然無存。

久而久之,他們都受到了對方的影響,難以靜心創作。

後來,莫言只好在櫃子中間掛一幅掛歷,擋住了那條縫隙,這樣,他們才能互不干擾地把小說寫完。

朋友之間感情再好,相處時也要把握適當的距離和尺度。

正如畢淑敏所言:“親近地保持距離,或許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既能為彼此保留一定的自由與空間,也能讓彼此的相處更融洽。

羅振宇曾分享過自己和一個銀行經理的經歷。

一次,他去銀行辦理業務,流程複雜,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結束,整個過程中,經理沒有一句抱怨,也沒有和他攀談無關內容。

後來,兩人在其他場合偶遇,一聊才知道這位經理竟是羅振宇的資深粉絲,還對他的產品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

羅振宇十分驚訝,問道:“上次在銀行,怎麼沒聽你提這些?我還以為你不認識我呢。”

經理回答稱:“當時是工作場合,不適合跟客戶聊與業務無關的話題,這是我的職業素養,也怕耽誤您的時間。”

羅振宇聽後,對這位經理的體貼與專業深感欽佩。

高情商的人,都懂得在人際交往中把握分寸,用恰到好處的距離和處世智慧,讓關係疏密有致,相處起來輕鬆自在。

話多招人嫌,事多惹麻煩。

保持邊界感,給彼此的關係留一個缺口,既讓自己愉悅,也讓他人舒適,這樣的相處之道,方能維繫深厚長久的關係。

03

給情緒留個缺口

作家蔡瀾曾分享過自己出遊的趣事。

他和好友一同乘火車出遊,途中,兩人都在火車上睡著了,醒來準備下車時,才發現行李箱和包都被小偷偷走了。

朋友氣得一路上不停地咒罵小偷,而蔡瀾卻依舊興致勃勃,欣賞著沿途的風景。

朋友忍不住抱怨道:“都碰上這種倒楣事兒了,你怎麼還能這麼開心?”

蔡瀾卻一臉輕鬆,笑了笑稱:“事情已經發生了,何必再糾結呢?少了包包和行李,反而少了一份負擔,不是更輕鬆嗎?”

蔡瀾之所以能活得如此灑脫豁達,正是因為他深諳情緒不能太滿的道理。

年輕時,他也曾深陷低谷,被負面情緒緊緊糾纏,但蔡瀾沒有任由情緒肆意蔓延,而是選擇用工作、讀書、看電影來充實自己,讓自己忙碌起來轉移注意力。

此外,他還有一套獨特的“情緒釋放法”: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關上門窗,盡情地嘶吼或痛哭一場,將內心的壓抑徹底宣洩出來。

待情緒釋放完畢,再打開門窗,讓溫暖的陽光灑滿全身,那些負面情緒彷彿也被陽光驅散,消失得乾乾淨淨。

很認同豐子愷的一句話:“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人到中年,最通透的活法,便是坦然接納生活的缺憾,與內心的情緒達成和解,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卸下那些無端的包袱,斬斷無謂的糾纏,輕裝上陣,才能心情舒暢,萬事順心。

生活裡,不少事乍一看著實讓人火冒三丈,可靜下心想想,真要為此大發雷霆,最後輸的不過是自己的好心情。

因為當一個人的情緒過滿,理智便會悄然退場,進而引發不必要的爭執與矛盾。

不要讓怒火戰勝你的理智,莫讓情緒支配你的行為,更不能在氣急敗壞時做出任何決定。

情緒失控一時爽,事後滿心只剩懊悔與疲憊,倒不如先深呼吸,冷靜看待。

正如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說:

“如果情緒總是處於失控狀態,就會被感情牽著鼻子走,喪失自由。”

情緒不要太滿,給心靈留點緩衝的空間,是體諒他人,更是保護自己,讓生活少些麻煩,多些安寧。

當你不再被情緒左右,能夠駕馭內心的波瀾,才能遇見真正的幸福,擁有從容優雅的人生。

莫言曾說:“人生是拿來體驗的,不是用來演繹完美的。”

真正的智慧,不是追求圓滿,而是在缺憾中修一顆從容心。

給慾望留缺,才能遠離焦慮;給關係留缺,方能長久溫暖;給情緒留缺,終得通透自在。

得失之間,自有圓滿;進退之時,終見天地。

看見,是溝通的開始
看見,是溝通的開始
2025-04-06 15:06:52
這才是談戀愛的順序
這才是談戀愛的順序
2025-04-06 20:37:35
7個能成事的頂級思維
7個能成事的頂級思維
2025-04-07 15: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