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說:“倦怠,是現代社會的一場疾病。”
人到中年,不僅身體容易疲勞,精神也時常容易內耗。
工作中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不適合這份工作;
生活里總是糾結擰巴,經常想做點什麼,卻又遲遲無法行動。
在日復一日的自我透支中,我們跌入了負面情緒的深淵,遇到問題,總會往最壞的方向去想。
然而,當我們摒棄這些雜念,走出萎靡的心境,接納自我,就能避免無謂的焦慮。
01
心理學中有一種迴避型人格,它的特徵是逃避人際關係,缺乏自信,而“我不配”就是逃避的主要原因。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一家報社,上司叫記者鐘斯去約訪一位大法官,然而他卻擺手拒絕。
在瓊斯看來,他只不過是一個無名小輩,經驗淺薄,萬一採訪得不好,得罪了法官怎麼辦?
就這樣,他想了半天,也沒有任何行動。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害怕失敗而不敢主動與人交流。
然而,當我們把自己的需求提出時,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男主角克裡斯起初是一位窮困潦倒的銷售員。
有次,他背著一些醫療儀器在街上四處推銷,忽然看到一輛紅色的法拉利。當時,他被這輛車的外觀吸引,便勇敢地走上前與車主搭話。
也正是這次交流,改變了克裡斯的命運。
克裡斯問他開這麼好的車,是做什麼的?
車主說:“我是股票經紀人。”
克裡斯說:“得有大學文憑,才能做股票經紀人吧。”
車主回答:“不用,你只要精通數位,和會為人處世就行。”
克裡斯聽完后,開始快速改行換業,拼盡全力進入一家證券公司。
他在證券公司的這些年,努力提高自己的各項業務水準。
若干年後,他創辦了自己的股票公司,他的名字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
主動表達的人,似乎都會越過越好。
研究表明,主動參與表達的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概率,比被動的人高50%。
可見,主動表達的人與不主動表達的人,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人生的機遇少之又少,錯過一次就少一次。
與其被動等待機會垂青,不如主動出擊,抓住機會。
02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提出了一個理論,叫作“情緒勞動”。
她指出,人們除了日常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外,還存在一種經常被忽視的勞動,就是情緒勞動。
當一個人思慮過重,就會消耗自己大量的能量,從而導致自己躊躇不前。
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頗有感觸。
中年人陳剛在公司已經工作十多年,卻一直得不到晉陞。
有次,陳剛與朋友聊天時,他說他想申請主管的職位,但不知該怎麼做。
朋友給他提了許多建議,並找來一些相關資料供他參考。
兩個月後,朋友問他晉陞的結果如何,他說自己還沒填寫申請表。
朋友好奇地問他為什麼?
他說,他怕自己沒把握能爭取上。
然而,所謂的沒把握,只不過是他一直在思考一些沒發生的事情。
比如:每年申請成功的就那麼幾個人,自己最後會不會被刷下來?
上司會不會覺得自己急功近利,同事們會不會笑話自己?
這些問題一直在他腦海中反覆徘徊,根本無心下筆寫申請書。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陳剛一樣,總是擔心不好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比如想考一門證書時,怕自己能力不足,便無法投入全部精力去學習;
想創業時,一想到在這條路上荊棘叢生,便有了退縮的念頭。
作家亞倫說:“
真正擊垮人的,從來不是事實,而是你頭腦里的‘災難化思維’。
”
凡事少想一點,心寬一點,生活也會順一點。
當你克服了自己胡思亂想的毛病時,許多煩惱與痛苦也會隨風而散。
03
《反焦慮思維》一書中,瑪麗向心理醫生求助,說自己常常在午夜夢醒後,心臟怦怦亂跳。
原來這一切都源於她在生活中,一直被焦慮所困擾。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她不知如何與他們度過這段難熬的時光;
面對丈夫隨時可能會丟工作的風險,她擔心自己將會成為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
這些憂慮,使瑪麗變得精神萎靡不振、身心疲憊,每天都為尚未發生的事而擔憂,沒有餘力過好當下。
面對生活的困境,多往好處想,你才能衝破黑暗的桎梏,迎來新的轉機。
著名小提琴家歐爾·布里在一場大型音樂會的演奏過程中,突然發現自己手中的小提琴弦斷了一根。
但他遲疑了一瞬,又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繼續演奏,而且音樂會也舉行得十分順利。
直到音樂會結束,觀眾們才驚訝地發現歐爾·布裡手中的小提琴,居然少了一根琴弦。
歐爾·布里在面對大家的詢問時,冷靜地回答:“只是斷了一根琴弦而已,我還能用其他弦繼續演奏。”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戒掉多慮。
正如《當下的力量》中所說: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發生在過去,也沒有任何事情會發生在未來,所有的事情只發生在當下。
遇事多往好處想,便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邁過一道道難關。
04
作家張小嫻曾說:
小時候,假使記性不好,是會挨駡的,然而,當你長大後,才會發現,有些事情能夠忘記,是幸福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會越來越有限,心裡裝下太多煩心事,自然就騰不出地方裝開心的事。
然而,很多煩心事其實都是自己內心一再糾結而產生的。
曾看過一位網友的故事。
一年前,他因公司競職失敗而一蹶不振。
在接下來的時光里,他每天都在反覆回顧自己失敗的原因,認為他在公司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後來,他甚至開始整夜失眠,整個人變得鬱鬱寡歡。
直到有一天,5歲的女兒突然走到他面前,拉著他的手說:
“爸爸,給我搭建一個積木城堡好不好?”
可當時的他哪有心情去搭建一個城堡,但為了讓女兒開心,他只好勉強答應。
就在他專心搭建城堡的過程中,他居然完全忘了那件令人煩惱的事。
當他把搭建好的城堡遞給女兒,看著她開心的樣子時,他也跟著笑了。
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想那些煩心事了,而是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具體的事情中。
隨著可做的事越來越多,他又重新恢復了以前的活力與健康。
很認同他在故事結尾寫的一段話: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那時真是太鑽牛角尖了,真沒必要。
人還是要學會向前看,不把煩惱當回事,它就不是事。
善忘,才是治癒內心最好的良藥。
心不過拳頭大點,經常為往事歎息,生活就會把你折騰得狼狽不堪。
往事如煙,如果你能把自己從過去抽脫出來,才能騰出手來擁抱今天的快樂。
正如泰戈爾所說:
“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懂得遺忘的人,才能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
他們擁有這世間最大的智慧,不為千愁百事憂,糊塗一生明白心。
05
馮夢龍在《警世通言》裡說:“野花不種年年有,煩惱無根天天生。”
煩惱天天都會有,就像路邊的野花,年年都會開。
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因為入戲太深。若是卸下心中的負累,內耗自然就會消失。
正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對往事不憂,對未來不懼,把不切實際的消極思想踢出去,精力才能放在更有價值的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