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臣魏徵說:“立身成敗,在於所染。”
意思是,交什麼樣的朋友,就有什麼樣的命運。
因為錯的人,會彼此消耗;對的人,能相互滋養。
餘生,多去靠近滋養你的人,才更可能有光明的未來。
01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深遠的。 當你和優秀的人同行,周圍全是努力向上的氛圍。 自然而然,你也會用更高的標準反思自己,提高自己。 時間長了,你的學識和認知都會從量變到質變,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俞敏洪說:“我一直向優秀的人靠近,一直追隨優秀人的腳步。” 從進入北大開始,俞敏洪就將很多同學老師當成自己學習的榜樣。 正因如此,他才能從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出身的子弟,最後成為北大的優秀教師。 創立新東方後,他選擇在更大的範圍內,和優秀的人在一起。 無論企業家、政治家,無論年老年少,他都積極打交道,向他們學習。 所以,他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成為偉大的企業家。 《圍爐夜話》有言:“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
和優秀的人同行,是富養學識、自我成長最快的方式。
長此以往,你才能開闊視野、打開格局,為以後的發展蓄能。
02
王陽明說:“常快活,便是功夫。”
因為樂觀的人,不抱怨,不頹喪,不消極。
和他們相處,即使是陰天,心裡也會布滿陽光。
他們的話總是恰到好處,讓你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
即使陷入低谷,你也會被他們的熱情和信念感染,以向上的姿態,笑對人生浮沉。
著名作家史鐵生,20多歲時雙腿殘疾,只能依靠輪椅度日。
剛開始的那些年,他抑鬱痛苦,對前路充滿了迷惘和彷徨。
直到有天,他的朋友柳青對他說:“你為什麼不寫點東西呢?我看你是有能力寫點什麼的。”
在柳青的鼓勵下,史鐵生試著動筆,記錄下自己對生命的思考。
之後,他的小說陸續發表,更是寫出了影響無數人的《我與地壇》。
在柳青正能量的感染下,史鐵生還對世人說:“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
樂觀的人,就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你的生命。
他們的豁達淡定,會撫平你的不安,讓你內心多些自在安寧。
他們的積極向上,會滋養你的心氣,助你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和樂觀的人相處,就是在播種美好,讓快樂、自信能永駐心間。
03
詩人顧城說:
“風在結它的葉,草在結它的籽,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美好時刻??
其實,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就能不語亦歡,無言也暖。
淡淡相交,淺淺歡喜,談得來,看得開,沉默時也格外自在。
往後,去深交那些讓你舒服的人,就是最好的養心。
金庸曾在一本書的序言中,講到他和蔡瀾的相處模式。
每次相聚,都會有一段美好的時光。
要麼是共讀一本好書,談天說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和看法;
要麼是去世界各地旅遊,一起體會感悟不同的風景、美食。
他們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題,甚至在宴會中,還會說些悄悄話,並引以為樂。
不知有多少人,豔羨他們的相處和這段津津樂道的絕佳友誼。
莊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朋友不在數量,舒服就好,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
和舒服的人深交,就是品一杯好茶,養生養心,越後面越是唇齒留香。
無論過去多少年,也不會感到陌生或厭煩,相處時始終舒心自在。
04
《國風》有言:“與善者交,其明如光;與君子交,其溫如玉。”
善良,不動聲色,卻自帶光芒;不聲不響,卻暖人心脾。
善良的人,能讓人心靈仁愛,讓人視野開闊,讓人胸懷慈悲。
和他們往來,就在心田上播下福報的種子,給自己帶來驚喜和好運。
名嘴竇文濤,曾提起過自己一段很囧的經歷。
初中時,他頭一回上台演講,提前好幾天就把稿子背的滾瓜爛熟。
沒想到一上臺,看著台下黑壓壓的人頭,他嚇得大腦一片空白,整個人都不聽使喚,講到一半,竟然忘詞了。
整整一分鐘,竇文濤和下面幾百號人面面相覷,現場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
那一刻,他感覺自己簡直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
他拚命回憶下一句詞,可越急就越想不起來。
明明沒人說話,他卻覺得所有人都在偷偷笑話自己。
想著想著,他突然感覺到左褲腿裡一陣暖流,下一秒,他就當著全校的面落荒而逃。
回到家的竇文濤絕望得不行,第二天甚至不敢去上學。
沒想到,當時的老師不僅沒批評他,還當著同學誇起了他:
“沒關係的,你就是第一次演講太緊張了,誰上臺不緊張?
而且你前兩段朗誦得真的特別好,是個演講的好苗子。”
三言兩語,就給他灰暗的心裡,帶來了一道亮光。
後來再提起這件事,竇文濤曾感慨道:“沒有老師的那段話,就沒有現在的我。”
因為他本來發誓,這輩子打死也不會再登臺了。
可老師一番善意的安慰,不僅維護了他的自尊,還機緣巧合成就了他以後的人生。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碰到難堪的事,都會有尷尬的時候。
見多了對別人的痛處反覆宣揚、以消費他人瘡疤為樂的人,才發覺善良的人有多可貴。
他們總是盡自己所能為別人解圍,給別人安慰。
和這樣的人交往,你總會感覺很安全、很舒服。
也能讓你原本苦澀的生活變甜,讓你的人生充滿溫暖和希望。
▽
曾國藩說:“一生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這一生,我們會遇到很多人,但並非人人都值得你交往。
選擇朋友,就是選擇自己的命運。
餘生,和優秀的人同行,和樂觀的人相處,和舒服的人深交,和善良的人往來。
去靠近滋養你的人,才是交友最好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