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齋文集》中有一句話:
“和睦之道,勿以言語之失,禮節之失,心生芥蒂。”
多少家庭不和的根源,都在於表達不當、言語不節。
明明可以好好說話,卻語氣生硬,沒兩句話就能開吵。
這樣的家庭,內耗不斷,令人窒息,生活也是一地雞毛。
反之,穩定情緒,和緩語氣,家庭和睦,再窮也能發家。
一個家,換個語氣,就是換個運氣,以下這6種語氣,早換早受益!
01
反問,不如陳述
《禮記》有言:“惡言不出於口。”
而說話時,最傷人的語氣是什麼?
毫無疑問,排在第一的就是:反問語氣。
因為反問,包含否定和貶低雙重意味,攻擊性最強。
家人聽到後,只會渾身難受,好似有股無名怒火壓在胸口。
比如:家人問東西在哪時,明明可以說“我不知道,你找找。”
但一開口卻是“你自己沒長眼睛?不會自己找?”
一個簡單的陳述,就能給出答案,卻非要帶著諷刺,用反問句噎人。
這些反問,看似無心,實則傷人,反問多了,情也淡了,矛盾也多了。
溝通是一門藝術,多用陳述句,少用反問句,心平氣和說話,家庭關係也就和諧了。
02
強硬,不如柔和
大家都聽過北風和南風的寓言故事。
北風用蠻力讓路人脫掉衣服,結果適得其反。
南風出手,吹起柔弱的暖風,反倒如願以償。
和家人說話亦是如此,比起強硬命令,柔言軟語更有用。
就像孩子成績不理想時,疾言厲色地說:“下次再這樣,我決不輕饒!”
孩子被批得體無完膚,不僅達不到教育效果,還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若是溫和地說“下次一定努力,我相信你可以的”,孩子才會備受鼓勵。
《道德經》中說:“柔弱勝剛強。”
你的語氣越硬,姿態越高,越容易激起怨憤,產生逆反心理。
語氣柔和,表達訴求,說出期許,讓家人感到被尊重和理解,愛意流動間,家才會越來越好。
03
沮喪,不如積極
《醒世恆言》中說:“舌為利害本,口是禍福門。”
養一張富貴嘴,說積極向上的話,才有福氣臨門。
反之,消極悲觀,喪氣話連連,再好的運勢也會消散。
作家林清玄小時候家境貧苦,母親整日為生計奔波勞碌。
但比起其他窮苦人的怨聲載道,母親從未說過哀怨的話。
他回憶說:“幼年生活雖然艱苦,但童年記憶卻是幸福的。”
恰恰是母親言語的積極,扭轉了一家人原本不幸福的命運。
言由心生,境隨心轉。
在家中,多說樂觀向上的話,把日子往好處盼,再難的處境也能否極泰來。
04
責備,不如寬慰
楊绛說:“中國家庭的悲劇,多數都源自於遇事愛責備的相處模式。”
遇事時,揪著家人的過錯不放,站在道德高點去指責。
不僅挽回不了損失,還會滋生新的矛盾和紛爭。
次數多了,感情再深,關係再親密,也會漸行漸遠。
與其責備,不如寬慰,凡事多體諒,寬宥家人的疏忽和過失。
一萬句高高在上的“都怪你”,都不如一句體貼的“沒關係”。
得理也饒人,才能讓感情逐漸升溫,又何愁人不和、家不興?
05
嘲笑,不如共情
古語有雲:“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誰是十全十美,亦不能順風順水。
每個人都可能受挫的時刻,比如工作不順心,感情不如意。
身為親密無間的家人,千萬拿事不關己的態度,用刀子嘴出言嘲笑。
比如,孩子戀愛分手,你說:“你也就這眼光了,我看不咋樣。”
哪怕你的本心是想安慰鼓勵,可話說出口,就成了貶低譏諷,讓對方大受打擊。
家,本是最溫暖的港灣,是堅實的後盾。
學會共情,將心比心,才能給予家人源源不斷的力量,將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06
煩躁,不如耐心
很多人,在外人面前,總和和氣氣,耐心十足。
可回到家面對家人,卻常常易燥易怒,十分不耐煩。
一言不合,一事不順,就發脾氣,擺臉色,仗著家人的愛,肆無忌憚。
下班看到愛人的飯菜還沒做好,就呼來喝去:“快點,怎麼還沒好!”
教父母玩智慧手機時,沒一會就甩手離開:“教了這麼多次怎麼還不會!”
字字如刀,刀刀傷人,在這些暴躁的語氣影響下,全家人都深受毒害。
“家有戾氣,必衰;家有和氣,則昌。”
家,不過方寸之間,若裝滿了戾氣,便沒了和氣。
把最大的耐心、最好的情緒,留給最親的家人,才是興旺發達的開始。
▽
在阿拉伯有一句著名的諺語:
“世界上有四種東西是挽救不了的,即:出口之言、發出之箭、過去之時、忽略之機。”
言語排在第一位,可見語言暴力的危害性有多大。
家是延續愛的地方,不是積累仇恨的地方。與家人相處,做體貼事,說舒心話。
畢竟再深的感情,也經不起一次次的惡語相加。
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家人,想經營好家庭,那麼從今天起,每一句話都請好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