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40歲以後,最節能的活法
更新于:2025-04-14 23:13:20

演員王志文說,《天道》主角丁元英,是他演過最“邪”的人物。

他生活平淡如水,一根油條,一碗米線,有滋有味;一杯清茶,一曲音樂,自得其樂。

他特立獨行,不強融圈子,不尋求理解,安靜地享受著獨處的快樂。

他從不與人爭辯,毛孔里滲透著對世俗文化的包容,包容到不屑跟任何人講道理。

年輕的時候覺得丁元英很清高。

年過四十才發現,他懂得如何節約自己的能量,不被外界干擾,不被情緒左右。

人到中年,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我們都應該學學丁元英過節能的生活。

01

不社交

丁元英從國外回來后,並沒有選擇回老家,也沒有留在朋友多的北京,而是去了誰也不認識的古城。

他想找一個誰也不認識自己,誰也聯繫不到自己的地方靜靜地一個人生活。

在古城他除了一日三餐,從不出門。

他整天在家喝茶、抽煙、聽音樂、讀書,對文化宗教和金融進行深度思考。

在獨處中,他錘鍊著自己的內心,不斷完善自己。

余秋雨說過:在人際交往上,經常減肥排毒,才會輕輕鬆鬆地走以後的路。

人到中年,肩上擔子越來越重,時間也越來越有限。無效的交際,除了耗費精力,別無他用。

高品質的生活,從遠離社交開始。

作家周國平自稱是“宅男”,平時有什麼活動,他能推就推;同行聚會,也很難見到他的身影。

若非緊急事務需要處理,很少有人能聯繫上他。

大多數時間,他都會關掉手機,獨自待在書房,避免被人找上門來。

只有早晚時分,他才打開手機看看微博和新聞,處理一下相關事務。

沒有世俗喧囂的打攪,他才得以全身心投入創作,寫出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

太過熱鬧的喧囂,終究是對自己的消耗。

人到中年,把社交設置成“節能模式”,告別外界的喧擾,尋得內心清淨的獨處。

與其在觥籌交錯中耗費心力,不如在靜谧中豐富自己。

02

不糾纏

丁元英和芮小丹到廣場遊玩,芮小丹跑去跳舞,丁元英坐在旁邊椅子上欣賞。

這時,一個女人徑直走過來坐在芮小丹的位置上,丁元英往旁邊讓了讓。

女人又繼續往外擠,丁元英索性站了起來。

女人把佔來的位置讓給了同伴,丁元英連對方都不看一眼,直接起身離開。

芮小丹發現后,走過來笑著說:“這麼輕而易舉就被人打敗了?”

丁元英笑而不語。

在我看來,丁元英並不是被人打敗了。

俗話說得好:寧與智者打一架,也不跟爛人說句話。

遇到小人糾纏時,置之不理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曾國藩在長沙嶽麓書院讀書時,他在窗邊閱讀,室友怪他擋住了光線,他二話不說就搬到了床邊。

過兩天,室友又責怪他在床邊讀書,吵得人沒法睡覺了。

曾國藩什麼也沒說,改朗讀為默讀。

不久,曾國藩考中了舉人,室友則籍籍無名。

碰到如此難纏的人,任誰都會覺得生氣,為什麼曾國藩偏偏對他置之不理?

因為他的時間比對方的寶貴,他的精力比對方的值錢。

中年以後,對待爛人爛事,不聽、不看、不理。

把時間分配給書籍,分配給興趣,分配給運動,分配給對生活的熱愛。

別讓爛人濺一身泥,莫被爛事惹一身騷,及時止損是最節能的活法。

03

不解釋

有人在微博上問蔡瀾:先生,我該如何面對別人的非議?

蔡瀾回了四個字:“不理沒事。”

不是所有的誤解,都必須澄清;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配得到你的解釋。

《天道》中,丁元英有兩次因為誤解而遭到非議,可他卻始終保持緘默。

第一次是他去麵館吃麵,老闆湊過來問他是做什麼工作的,在哪裡發財?

丁元英稱自己沒有工作,沒有上班,還調侃老闆說:要不,我來這兒打工?

老闆臉色一變搬個凳子坐在門口,嘴裏嘟嘟囔囔,諷刺他好吃懶做、遊手好閒。

丁元英笑了笑,不解釋,繼續吃麵。

想要把這件事情說清楚,不是三言兩句就可以的,需要和老闆解釋很久,浪費時間和精力,因此他選擇不解釋。

還有一次是芮小丹去世后,小丹的同事都指責丁元英冷酷無情。

小丹的父親也對他極度不滿,不讓任何人告訴他小丹墓地的位置。

丁元英真的冷酷無情,不愛芮小丹嗎?

在得知芮小丹的死亡消息時,他氣血攻心,瞬間面無血色。

可丁元英並沒有做任何解釋,在他心裡,對芮小丹的感情不需要向別人解釋。

作家水木然說過一句話:人一旦習慣了解釋,就會極大程度上削弱自己的能量。

每個人都會被惡語中傷,你若句句放在心上,句句都辯白,不過是在浪費精力。

懂你的人,無需解釋心自明;不懂你的人,即便你說破嘴皮仍蒼白無力。

做好自己的事,時間會證明一切。

04

不在乎

尼采說過:大多數人都活在別人的眼光里。

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只會讓你在敏感的情緒中不斷內耗自己。

《天道》里的丁元英,從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別人的看法根本影響不到他。

父親病危,他詢問醫生如何讓父親離開這個世界,避免父親遭受病痛折磨。

大哥聽到后非常憤怒,認為這麼做是大不孝,會被別人戳脊樑骨。

無論病情如何,都要堅持治療,不能讓外人說他們不孝。

母親也說,如果丁元英拔管子,會讓全家被人指指點點。

面對大哥和母親的質疑,他淡淡說道:“如果我孝順的口碑,是以我父親的痛苦和尊嚴為條件的話,我真不知道我是個什麼東西。”

如果父親能夠得到救治,他會盡心盡力救治,他認為這是責任。

可如果真的無法醫治了,他只想讓父親有尊嚴地離開,至於別人如何評價他,他毫不在乎。

生活中,有些人活得很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太在乎周圍人的眼光。

別人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操縱著他們的喜怒哀樂。

馮唐在《活著活著就老了》中寫道:

“別人怎麼說是別人的事,不要把它當回事,自己的能量,自己的時間,還有更多更好的地方去投入。”

人生短暫,把寶貴的能量浪費在別人毫無價值的評價上,是一個人最大的愚蠢。

外界的任何聲音,都只是參考,不喜歡就不要參考。

任它東風、南風,統統都是耳旁風。

人生下半場,從容面對外界的風言風語,做好自己,無愧於心就好。

作家池莉說:

“中年人周圍幾乎沒有人可以幫你,全是吸能量的,要建立自己的能量自給系統,不然狀態會每況愈下。”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2025-03-26 03: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