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重溫《明朝那些事兒》,被其中一句話震撼到了:
“在由強者書寫的歷史中,歷來沒有眼淚的位置。”
縱觀古今,確實如此。
軟弱膽怯的人,到死都一無所成,最終只會被湮沒在歷史中。
而那些名留青史的人物,無一不是內心彪悍,行事果決的狠人。
比如徐階,為了扳倒奸臣嚴嵩,忍辱負重,屈居人下十七年;
比如王陽明,他被貶后蝸居山洞,日夜苦讀鑽研,終於心學大成。
他們憑著剛強的意志,不屈的韌勁,衝破困境,為自己殺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可見,能成大事者,沒有一個是軟柿子。
如果你也想混出一番名堂,我建議你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看這些人物在風雲變幻的局勢中,如何一次次與勁敵對抗,化解危機。
相信讀懂之後,你也能克服自己的軟弱。
識謀略,懂佈局,會博弈,一步步向著強者進化。
01
有人曾把朱元璋的人生經歷,做成了下面這張圖:
從一個小小的放牛娃,到主宰天下的君主,朱元璋的一生可謂傳奇。
然而在成為皇帝前的這40年裡,他經歷過無數次艱險的處境。
而他之所以能一直撐下去,靠的就是一股“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信念。
書裡講到,朱元璋在稱帝之前,有兩個勁敵——陳友諒和張士誠。
三人各自佔據一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彼時兩人強勢聯合進攻,嚇得朱元璋軍內人心惶惶。
有人主張投降,有人建議趕緊棄城逃跑,還有人主張拚死一戰,大家各言其理,莫衷一是。
就在這個危急關頭,朱元璋迅速復盤了一下局勢:
敵人雖強,但尚可以拼死一搏,可一旦這次投降了,就得滾回老家,一輩子當和尚。
前怕狼後怕虎,還怎麼混出名堂?
想清楚之後,他馬上作了定奪。
他在軍中下了一條死令:“誰敢再提投降和棄城之事,必殺無赦!”
後來,朱元璋巧用計謀,成功分化了敵人的聯盟,並把他們逐個擊破。
經此一舉,朱元璋在民間再無敵手,一路直逼元都,最終拿下了江山。
如果不是當初的果決,也不會有他後來的成功。
《史記》中有一句話:“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
很多人做事畏手畏腳,左右搖擺,把時間都浪費在空想上面。
到頭來只會一無所成,泯然於眾。
而真正的強者,往往性格果決。
他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並願意為之全力以赴。
也只有這樣的人,能夠掃清前行路上的一切阻礙,堅定不移地邁向成功。
02
據統計,明朝270多年的歷史中,共有139名宰相,其中不乏賢人能士,但只有一人被後人譽為“救世宰相”。
這個人就是張居正。
而張居正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大的成績,離不開他的鐵腕手段。
書裡指出,萬曆皇帝登基初年,明朝政治黑暗,賦稅沉重,社會積弊久矣。
為了挽救時局,張居正上任后便開啟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一條,就是“考成法”。
考成法相當於現在企業實行的KPI制度,各級官員們只要政績不達標,就會被貶職減俸。
此法一出,官場裡各種歪門邪道無所遁形。
大臣們慘叫連天,紛紛上書參奏張居正。
但這一切都被張居正以暴力手段壓下了,反對他的人非死即傷,下場慘烈。
為了實現天下太平的理想,他不惜背負駡名,也要將新制度實施下去。
最終,在張居正的努力下,國家頹勢一度扭轉,大明王朝得以多延續了幾十年的壽命。
政治家馬琪雅維利曾經說過:“要知道,沒有什麼比偉大事業更需要運用心狠手辣的了。”
不論時局如何變幻,弱肉強食都是社會唯一的叢林法則。
誰的實力強,誰就有話語權;誰的手段硬,誰就能贏得博弈。
而心太軟的人,只能任人欺淩。
人這一輩子,還是要有點攻擊性。
敢於亮出自己的獠牙,我們才能應付各路妖魔鬼怪,一路披荊斬棘,干出一番成績。
03
當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講述過朱棣的身世。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孩子,謀略過人,然而由於其母親身份低微,從來就不受父親重視。
當太子朱標入主東宮、養尊處優,被名士教導的時候,他只能在軍營里長大,整天和兵痞混在一起。
爹不疼、娘無勢,隨便一個小兵都能笑話自己。
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下,朱棣早就知道了,想要什麼,一定要靠自己爭取。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兒子朱標早逝,皇位就落到了其孫子朱允炆頭上。
眼看著年輕的侄子繼位,朱棣再也不願隱忍。
他偏要搏上一把,改變自己的命運。
朱棣先是從北平揭竿而起,以“清君側”為由揮師南下,一邊攻城掠寨,一邊擴充軍隊。
僅僅花了4年,就攻下皇都,奪取了皇位。
成功稱帝后,朱棣也沒有懈怠。
他勵精圖治,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維繫了邊疆的穩定。
在古人的觀念里,“篡位”本來是大逆不道的惡行。
但憑著這些利民的功績,朱棣成功改寫了後世對他的評價。
老話說得好: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不在出身,也不在地位,而是看他成事的渴望有多強。
不爭不搶、事事謙讓的人,往往活得最平庸。
因為再好的機會放在面前,他也抓不住。
命運會垂青的,永遠是那些有野心、夠主動的人。
該出手時就出手,該爭取時不後退,我們才能大展拳腳,為自己博得一個精彩的未來。
04
你可能不瞭解於謙這個人,但你一定聽過他寫的這兩句詩: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在那個黑暗險惡的朝堂,於謙絕對算得上數一數二的忠臣。
據《明朝那些事兒》記載,明代官員俸祿極其低,貪腐現象屢見不鮮。
為官者大多忙著收受賄賂,吃喝享樂。
于謙卻不願意同流合汙,既不接受上下級的“禮品往來”,也不拿百姓一針一線。
然而,當渾濁成為常態,清白就成了一種罪。
上任不久後,他就受到同僚排擠,被誣陷入獄,差點丟了性命,官位也掉了一級。
經此重擊,於謙不僅沒有被打倒,反而越挫越勇。
任憑世道如何污濁,他都要守住初心,還人間一個清白與公正。
接下來的日子里,他體察民情,興修水利,親自審查冤案,幹了很多有利於民生的實事。
後來國家危難之際,貪官污吏紛紛四散而逃,也只有於謙挺身而出,力挽大廈於將傾。
正因如此,百姓們都稱他為“於青天”,在他死後還自發修建了專祠祭祀。
古語雲:人有志,竹有節。
一個人如果丟了骨氣,沒了主見,人生也會潰敗如泥。
而真正的強者,絕不會輕易屈服於大流。
他抵得住別人的威逼利誘,也扛得住外界的壓力。
這樣的人,自有一身正氣作盔甲,針扎不穿,水潑不進,一生活得坦蕩自在。
05
在《明朝那些事兒》里,作者講述的人物,大多是政績傑出的文臣武將。
但他在書的最後,為徐霞客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只因徐霞客,活成了特立獨行的典範。
在那個功名至上的年代,多少人擠破了頭也要出人頭地,名留青史。
但徐霞客不想。
他覺得十幾年寒窗苦讀太辛苦,即使做了官,也要經受爾虞我詐與朝堂黨爭,一輩子被禁錮。
與其如此,不如踏山涉水遊歷人間,得個清閒自在。
周圍人聽說了他的想法,都覺得他瘋了,放著大好年華不去科考,四處遊蕩像什麼話?
對於這些非議,徐霞客毫不在意。
20歲時,他背上挎包,帶上乾糧就出發了。
一路上風餐露宿,艱險無數。
他碰到過險峻的山崖,也遇到過打劫的強盜、宰人的店家,多次險些喪命。
但這些困難,都無法沖淡內心的興奮。
後來二十多年,他登頂了所有的名山大川,遊歷過幾乎所有的江河湖泊。
大明十三省,徐霞客幾乎全部走遍。
在遊歷的途中,他還寫了二百多萬字的筆記。
這本筆記,就是後來被譽為“千古第一奇書”的《徐霞客遊記》。
當年明月在書中指出,他之所以寫徐霞客,是要送給人們一個忠告:
所謂百年功名、千秋霸業、萬古流芳,與一件事情相比,其實算不了什麼。
而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一個人的痛苦,往往源於未找到自己。
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所以每一天都會變得煎熬無比。
而當你選擇了真正熱愛的事情,所有的困難都將不足為懼。
人生苦短,怎麼舒心怎麼來。
別讓不相乾的人影響你的情緒,你只管走好自己的路,做好眼前的事。
遵從自己的內心,這一生才不算白活。
▽
有人說,讀歷史有三個境界:
第一層,長見識,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第二層,通人性,看懂謀略和博弈;
而第三層,就是悟人生,把古人的經驗作為前車之鑒,為己所用,活出更好的人生。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願你也能改掉自己的軟性子。
從今以後,不自憐,不哀歎,不內耗。
當內心足夠強大,你就能承受住外界的流言蜚語,也能經受住命運的百般刁難,完美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