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跟大家分享最近看到的兩個故事。
一個故事,來自豆瓣網友@一一的帖子。
過年回老家,她跟幾位老同學一起吃飯。
因為在車企上班,有人問她關於新能源車輛上牌照的政策。
結果同學老楊跳出來說:“前兩天我試了表弟的新能源車,那質感比起我以前開的車子,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接著,老楊把自己過去十幾年開過的油車,從牌子到各自的動力、油耗和底盤都講了個遍。
提問的那位同學,有些尷尬地點了點頭,什麼也沒說。
後來,大家聊到房價下跌,現在該不該上車。
老楊又說:“不管大盤怎麼跌,我買的那套房子肯定保值!”
於是他開始介紹,自己當年是怎樣挑樓盤,怎樣討價還價,怎樣裝修……
說得起勁時,他還亮出手機上的照片,讓大家傳著看。
本來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的同學們,聽他講了十多分鐘后,漸漸不再作聲。
等他講完後,大家沒有繼續聊新的話題,全都埋頭吃飯。
闊別多年的一次同學聚會,就這樣在冷場的氣氛中收尾。
02
第二個故事,來自一檔相親節目。
一位男嘉賓很中意女方,希望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
女生說:“我在日本留過學。”
他說:“巧了,我在日本負責過一個專案。那個項目是我們公司當時在日本的第一個業務,具體而言……”
好不容易等他聊完自己的專案,女生趕緊換了個話題,問他:“你喜歡旅遊嗎?”
他說:“說到旅遊,其實我還跟別人合夥創過業,做的就是野外露營的業務。我為什麼覺得這裡頭有商機?基於當時我對旅遊市場的分析……”
最後女生聊道:你有沒有比較喜歡的電影??
他說:“比起看電影,我更關注發行電影的公司。有次我在一部電影上映前買了一家發行公司的股票,後來這部電影大爆,我直接賺了十多萬……”
相親一結束,女生就拉黑了男嘉賓的微信。
她向節目組反饋:“我承認他很優秀,但是跟他聊天真的很累。”
03
看完上面這兩個故事,你是什麼感受?
是不是胸口悶得慌,有種雞同鴨講的無力感?
生活中就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說不上有什麼壞心思。但是跟他們在一起,你會發現完全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無論你表達什麼觀點,對方只關心如何把話題引到自己身上。
他們從不站在你的角度,考慮你的訴求,理解你的感受。
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只為凸顯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用網上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嘴裏全是我。
這種人一開口,就會讓人瞬間失去溝通的慾望。
作家楊熹文剛接觸寫作時,認識一位圈內的前輩。
有次她被一家雜誌社拒稿,把被拒的作品拿給這位前輩看,希望對方能提供一些建議。
前輩連看也沒看,反而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這家雜誌社很難上嗎?我那會兒隨便寫的都能上,後來我都看不上這家了。”
楊熹文深受打擊,不再繼續請教,索性自己回家琢磨。
經過一年的努力,她的小說成功發表,還獲得了某個平臺的新人獎。
就在她跟前輩分享這件事時,前輩卻搖頭冷笑說:
“我都沒聽說過這個獎,肯定沒啥含金量。”
楊熹文滿心歡喜的臉,瞬間陰沉下來。
張小嫻曾說: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交流,在我看來是情商最低的表現。
沒人喜歡在溝通的時候,還要被對方壓著一頭。
滿嘴都是自己的人,一開口就輸掉了整段關係。
04
劉潤早年在中關村,發現了一個很反常的現象。
許多有過從業經驗的人,他們的生意都很一般。反倒那些外行人的櫃檯,諮詢的客戶絡繹不絕。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有一定基礎的人,總是以專家自居。
客戶諮詢一個產品型號,他們說“外行人才買這個型號,我推薦你買那個”;
客戶問有沒有產品指導書,他們說“這都很簡單的,我那會兒自己摸索一下就懂了”。
時間久了,客戶看到他們的櫃檯,就會繞道而行。
你會發現,最難溝通的往往就是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們無法理解也不能接納不同的觀點。
張口閉口都想讓人覺得只有自己是對的,結果說得越多,越是暴露自己的淺陋。
網友@Starry有次需要進行彙報,找相關同事詢問一些數據。
結果,同事指著她的彙報材料說:
“我如果是領導,看到你這樣的彙報格式,我直接就不想再聽了。”
網友礙於面子,只好讓同事繼續說下去。
就這樣,前來詢問數據的她,愣是被拉著一起調格式。
同事還不停在她耳邊說:“我搞這個搞了這麼多年,肯定比你這個新人懂吧。”
本來一句話就能問明白的事,為此拖了將近半小時。
最後網友發現,同事幫她調的格式,其實早就過時了,好不容易問到的數據也是錯的。
在那之後,她寧可自己花時間檢索數據,也絕不去找那位同事。
任何人的認知,都是有局限的。
說話總是一副唯我獨尊的人,不會贏得認可和尊重。
只會在別人的反感和疏遠中,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05
作家金惟純曾表示,自己年輕時最喜歡說“我是這樣想的”。反倒是成為教授后,他發現自己更願意說“您是怎麼想的”。
段位越低的人,言語優越感越強。
而真正厲害的人,從不刻意表現自己,只會抱著謙遜開放的姿態去傾聽。
建築師王澍留美回國後,在一家事業單位負責舊樓改造的工作。
期間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問題我在美國遇到過,當時我就是這樣處理的,你那樣搞不行。”
仿佛除了他,所有人的觀點都有悖於先進理念。
後來,每當他走進會議室,原本熱烈討論的眾人,就會立刻不再說話。
幾個月下來,不僅項目沒有怎麼開展,他自己也常感到身心俱疲。
直到有次外出調研,見到風格各異的樓房,他才發現:
“世界是多樣的,我所知的也只是其中一樣。”
在這之後,他開始關注周圍同事的意見。
每當有不同觀點,他都讓對方先說完,然後基於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漸漸發現,同事和自己之間的合作越來越頻繁,原本難以推進的專案也慢慢有了起色。
羅振宇說過,人生最大的阻礙之一,是在溝通中享受贏的感覺。
有了語欲勝人的念頭,潛意識中就會忽略對方話裡的有效資訊。轉而為了凸顯自己,刻意貶低對方。
到頭來,把別人推得越來越遠,也讓自己困在一個越來越狹隘的世界。
凡事不急於表達,保持頭腦開放,假定自己能從對方身上學到新的東西。用虛心請教代替自以為是,用耐心聆聽代替“你聽我說”。
這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人生層次不斷提升的體現。
▽
不瞞大家說,有段時間我也因為創業小有所成,總是希望能夠成為話題的中心。
哪怕別人聊的內容和我無關,我都會想辦法把話題引到自己的公司和寫的文章上面。
每次看到別人臉上羨慕、驚歎的表情,我就有種說不出的得意。
直到經歷的事情多了,見過業內真正的牛人,我才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
言好勝人者,必無勝人之處;能勝人者,自不居勝。
語溫內斂遠比鋒芒畢露有格局,謙遜包容也遠比咄咄逼人更顯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