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邊界感,是一個家庭痛苦的來源
更新于:2025-03-26 04:21:13

作家張德芬講過自己和家人的故事。 張德芬的父母一直望女成龍,高考填志願時,張德芬想填自己喜歡的中文系。 可父母不同意,他們說:“填工商管理,學商才有競爭力。” 迫於壓力,張德芬只好不情願地念了工商管理。 在大學里,父母又限制她交男朋友;畢業後,找物件的事,母親也從頭參與到尾。 結果,她的第一段婚姻非常失敗…… 這一切,都讓張德芬和父母的關係不斷惡化,以至於每次見面都要吵架。 後來,她開始研究心理學,花了很久才讓自己走出來。 她在書裡寫道,在家庭關係里,缺乏邊界感,是很多痛苦的來源。

在家庭中,過多的指手畫腳,只能帶來無盡的矛盾與衝突,讓整個家千瘡百孔。

家庭是講愛的地方,而不是權力的角鬥場。

收起控制欲,尊重彼此的邊界,才是一個家庭幸福的開始。

01

林清玄說:有愛就有糾結,有情就有牽纏。

很多家人之間,就是由於彼此過於親密,侵犯對方的邊界,結果導致家庭失和。

曾看過一檔節目,裡面一對夫妻就因為分寸感的缺失產生矛盾。

妻子抱怨說,丈夫把她的生活安排得事無巨細,不論任何事情都要管。

衣服穿什麼樣式,什麼顏色,必須得經過丈夫同意;

做什麼工作,跟什麼人交往,以及有什麼興趣愛好,丈夫也要橫加干涉;

出門前要經過丈夫的允許,晚上回家不准超過九點……

妻子崩潰地說,丈夫的管控,讓她快要喘不過來氣,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個機器人,沒有自由。

而丈夫卻滿臉委屈:“我是因為太愛你了,關心你,才會這樣呀!”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

“當愛支配一切時,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

家人之間相處,如果總想著控制對方,事無巨細地干擾對方的決定,只會讓家裡流動的愛愈發稀薄。

家庭諮詢師黃科,認識一個朋友。

朋友曾向他傾訴,自己的妻子什麼都好,就是太愛管教他。

為了讓他進步,妻子給他制定了一系列改造計劃,並強迫他嚴格遵從。

比如,為了讓他賺更多的錢,逼迫他去考各種職業資格證;為了讓他戒掉遊戲,就把家裡的wifi斷掉;

甚至一看到他閑下來,妻子就不樂意了。

不是喊他去幹家務,就是讓他去看學習資料,不允許他有片刻放鬆的時間。

妻子的種種干涉,令他不堪重負。

最終,他不得不搬出臥室,與妻子分居。

黃科說,很多家庭關係之所以矛盾紛起,就是因為缺少一種界限感。

這樣的家庭里,總有人以自己的意願,強行干涉家人的生活。

當一個人的愛中帶著強烈的束縛,那麼家人所感受到的,只能是沉重的負擔。

在粗暴蠻橫的控制下,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會想方設法地逃離。

02

作家李文昊說過一句話:

“在一個家中,人唯一能要求的就是自己,對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要求。”

放下對家人的要求,沒有了無理的約束,家人相處才會更和諧。

小說家徐盱講過自己父親的故事。

他的父親是一個既強勢又專制的人,父子倆的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小時候,他讀什麼書、交什麼朋友、去哪裡玩,父親都要一一過問。

結婚後,他的小家也擺脫不了父親的陰影。

生活里的大事小事,父親都會一一過問、並幫他做主。

當時,徐盱每月從學校領回工資,總是一半交給父親,一半貼補自己的小家。

等他接連有了3個孩子后,家裡的開銷變大,交給父親的錢就少了。

父親對此很不滿,認為兒子的錢應該由自己來支配。

為維護自己一家之主的威望,父親還擅自去找校長,取走了他全部的薪水。

面對這樣的控制,徐盱忍無可忍,憤然從學校辭職,帶著妻兒搬到了外地。

見兒子狠心與自己斷絕了來往,父親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他寫信向兒子表達了悔意,表示不再干涉他的生活,這才緩和了父子之間的關係。

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過一個“漿糊邏輯”。

簡單來說,就是家庭中沒有邊界感,一方總想掌控另一方。

比如父母仗著閱歷豐富,不顧孩子的意願,堅持一手操辦孩子的人生;

比如丈夫自認勞苦功高,要求全職在家的妻子,事事服從自己的安排。

久而久之,家就會變成一團令人窒息的漿糊,再好的感情也會被逐漸腐蝕,慢慢疏遠。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就曾強調: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因為真正的愛是尊重,不是控制,親緣關係中永遠沒有上下級之分。

不管是父母、伴侶還是孩子,都是與你並肩的夥伴,不是任你擺布的提線木偶。

邊界感越清晰,家人之間相處才會越舒服。

彼此理解,平等溝通,卸下套住家人的枷鎖,才會有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

03

《有限責任家庭》裡說,一個家庭最好的相處模式,就是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別人做別人。

真正舒服的家庭關係,永遠都是自帶邊界感。

看過楊绛先生的故事。

讀中學時,對於到底該學文還是學理,楊绛感到很迷茫。

當她去徵求父親的意見時,父親卻對她說:“沒什麼該不該,最喜歡什麼,就選擇什麼。”

楊绛覺得父親太縱容自己了,父親卻說:

“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才是自己最相宜的。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評價,你應該選擇你喜歡的和有興趣的。”

最終,楊绛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了文科。

而父親這種關愛但又不越界的相處理念,也深深地影響了楊绛。

多年後,丈夫錢鐘書在清華大學任教。

當時錢父屢屢來信,叫錢鐘書到藍田國立師範去當英文系主任,以方便侍奉雙親。

錢鐘書便找楊绛商量,表示願意去。

楊绛心裏認為,清華的工作不易得,且錢鐘書工作尚未滿一年,不該換工作。

但她思前想後,還是決定尊重錢鐘書的選擇,她表示:

“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

他們整個家庭,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凡事都互不干涉,尊重彼此的選擇。

正是這種親而有間的邊界感,他們一家人才能始終幸福美滿。

心理治療師福沃德說:

“在家庭里彼此建立邊界,並不是自私,而是讓你的事情歸你,我的事情歸我。”

這世上不管是多親密的關係,都有不可逾越的最後界限。

在一個家庭中,尊重彼此的選擇,不對家人指手畫腳,是一種恰如其分的分寸,也是一種成熟和智慧。

邊界感越清晰,愛才會在家人間不斷流轉,家人之間才會更加幸福。

作家畢淑敏在談到家人相處時,說過一段話:

要學會和我們的父母親密無間,傾聽而不唯命是從;

和我們所愛的人唇齒相依,緊密而不混淆;

和我們的孩子亦師亦友,慈愛而不包辦。

與家人相處,既要互相愛護,也要掌握恰到好處的分寸。

不過度介入,不強行支配,少干涉對方的選擇,多給彼此留點空間。

只有保持最合適的距離,彼此有溫度,也有邊界,家人之間才能久處不厭,和和美美。